華能集團四川公司堅持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水電
華能集團四川公司堅持科學發展 構建和諧水電

文章來源: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8-11-28
――華能集團四川水電開發紀實
當今世界,如何解決能源緊缺問題已成為各國面臨的共同嚴峻挑戰,加之節能減排的壓力,大力開發水電等可再生清潔能源已成為必然選擇。我國政府從維護國家能源安全,調整能源結構和國家能源發展戰略出發,提出了在保護生態環境下有序開發水電的戰略決策和堅持科學發展觀、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水電建設方針。科學開發水電,就必須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并存,電站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并重,使水電能源開發成為利用水能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發揮綜合效益、造福人民、促進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系統工程。
多年來,華能四川公司秉承華能“三色”公司的企業使命和“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地人民”的水電開發理念,堅持共贏開發、共建開發、共享開發、共生開發,切實履行國有企業的“五個責任”(政治責任、安全責任、經濟責任、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在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截至目前,華能在川裝機已達13座,共188萬千萬。
一、堅持流域梯級開發
四川被稱作“千河之省”,縱橫著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涪江等眾多河流,水力資源蘊藏量達到1.44億千瓦,位居全國第一,被視為我國水電開發的戰略要地。
華能集團高度重視四川的戰略地位,1987年即率先入川辦電,華能四川水電公司按照華能集團公司的戰略部署,1990年開始,在川內的“三江兩河”流域(嘉陵江、岷江、涪江、寶興河、瓦斯河)進行中型水電開發,規劃建設25座電站。
自上世紀30年代,全世界水電資源開發迅速展開,逐步形成了成功的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和經驗。流域梯級開發在對流域的經濟資源結構、生態系統的沖突與平衡、社會結構的解體與重構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這種影響較單個工程而言具有群體性、系統性、累計性、潛在性等顯著特征,但流域綜合梯級開發有利于統籌規劃,優化開發方式,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更好的發揮其經濟效益和調節性能。
華能在寶興河流域建設中率先在國內進行流域梯級開發探索,國務院前副總理鄒家華同志曾題詞“通過寶興河電站的開發,加快走出一套流域梯級開發的路子,總結經驗,加快水電建設”,這不僅是對華能四川水電的充分肯定,也是對華能四川水電的殷切希望,更為華能四川水電指明了發展思路。
數年來,華能四川公司堅定不移地致力于流域水電的梯級滾動開發。2006年12月29日,寶興河磽磧龍頭水庫電站投產,加之此前投產的雨城、銅頭、小關子電站,寶興河流域“一庫八級”開發初具規模,標志著華能流域梯級滾動開發的成功;2007年5月1日,火溪河龍頭水庫電站水牛家電站投產,木座電站隨后于10月1日投產,加之此前投產的自一里電站,火溪河流域“一庫四級”梯級開發也基本成型。
二、注重環境保護
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也在不斷進步,以尊重自然、追求綠色為核心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深入民心,生態環境保護這一水電開發建設中的重大的課題,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和社會各界的重視。“保家園一片美麗,還地球一份清新”。追求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是“綠色華能”的企業使命!她充分地顯示出了華能人的社會責任感、人類責任感和生態責任感!而這一使命與責任,同樣是華能四川水電全體建設者們在開發“三江兩河”水電資源中的至高準則與美好的夙愿。
四川公司在電站建設過程中,堅持科技創新,大膽引進挪威水電的“氣墊式調壓井”先進技術,并進一步采用“一坡到底”的引水隧洞方案,更好地保護了電站周邊的原生態植被環境,逐步實現了具有真正意義的“綠色水電”開發。
建設常規引水式電站,一般多是水平挖掘修建引水隧洞和在山腰修建調壓井,在開辟上山臨時公路時對山坡植被生態難免不造成破壞。和常規調壓室相比,氣墊式調壓井具有很大的環保優勢,但是由于其具有較大的技術難度,在國內甚至亞洲尚未得到成功運用。
上世紀末,華能四川公司在建設冷竹關水電站時,將上山公路改為上山雙索道,較好地保護了山坡原生態植被。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更好的保護生態環境,四川公司結合工程實際,知難而上,積極和設計單位溝通,對是否采用氣墊式調壓室方案進行反復論證,聘請外國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和咨詢,最終決定率先在華能自一里水電站采用氣墊式調壓室技術,自一里水電站“亞洲第一氣墊式調壓室”的成功運行開辟了我國水電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河。氣墊式調壓室技術在自一里電站獲得成功運用后,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華能四川公司不斷完善設計方案和施工技術,陸續將該技術應用到小天都、木座、陰坪水電站項目中。
冷竹關電站的雙索道施工技術以及小天都電站氣墊式調壓井和“一坡到底”引水隧洞技術還分別獲得了全國企業新記錄。
三、強化水電管理
在管理上,華能四川公司在國內率先采取流域梯級開發管理模式,較早地采用“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業主負責制”等建設管理模式和流域集中監控等生產管理模式,華能四川公司還利用在川內多條流域進行梯級開發的優勢,結合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積極探索實施跨流域的區域集中管理模式。
華能四川公司一直致力于先進的自動化水平,實現現代化的水電管理。90年代初期,華能四川公司率先從瑞典、芬蘭ABB、奧地利ELIN公司引進先進的梯級電站計算機集中監控系統,實現了對各個梯級電站的遠方集中統一調度。華能四川公司一方面通過計算機監控系統、工業電視監視系統、火災報警監控系統以及流域水情檢測系統等監管系統的實施,全面實現了對所有設備、機組的遙測、遙信、遙調、遙控,從技術上為現代化管理提供了基礎;另一方面,華能四川公司特別重視對員工技能的培訓和管理,按照一專多能、分工協作的方式,實現了“機電專業合一,運行維護合一”的技術管理模式,從管理上改變了傳統電廠運行維護方式,從而達到了生產現場“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目標。
四、履行社會責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俗稱“康巴地區”,是國內第一個專區級的民族自治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全州90萬農牧民,長期依賴于“木頭經濟”,2000年全州財政收入統計約8000萬元,被稱作是“一個省的面積,一個縣的人口,一個鄉的財政收入”。黨和國家領導人從促進民族團結、穩定發展出發,提出“穩藏必先安康”。要發展甘孜州的經濟,靠什么呢?大力開發甘孜州所擁有的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成為必然的選擇。在這種背景下,華能四川水電公司于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率先翻過二郎山、跨過瀘定橋,進入甘孜州,與甘孜州政府合資合作開發瓦斯河流域梯級電站。華能以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穩藏興康”的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貫徹落實華能“紅色”公司的企業宗旨,為甘孜州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華能四川公司以電站庫區及各建設項目移民點為重點,輻射流域周邊地區,通過幫助解決庫區及其他移民點移民的住房、教育、交通、就業等實際問題,達到維護庫區和移民穩定和和諧發展的目的。并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和華能集團公司的統一部署,已經啟動“哺農惠民工程”,先期投入2600萬元左右,對華能四川水電開發區域內的雅安、綿陽、南充、廣安、甘孜、阿壩等市、州華能水電站周邊及移民點的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道路、鄉村飲用水工程、農村科技文化宣傳站、移民合作醫療、移民產業示范基地等進行扶持,支持四川的新農村建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在十七大科學發展觀精神的指引下,沿著華能集團公司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步伐,華能四川公司將繼續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為華能集團公司實現又好有快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