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飛機公司研制的首架國產支線客機完美首飛
商用飛機公司研制的首架國產支線客機完美首飛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8-12-01
實現完美首飛
我國新支線客機研制獲重大突破
11月28日,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飛機制造廠試飛站天氣晴好,萬里無云。12時23分,隨著中國商飛公司董事長張慶偉一聲令下, ARJ21—700滑行提速、騰空而起,飛上藍天。經過約1小時的飛行,飛機平穩滑停在跑道上,首飛獲得圓滿成功!這是繼去年12月總裝下線之后,ARJ21—700飛機研制的又一重大突破。
作為我國“十五”規劃的重大高技術項目,ARJ21—700新支線飛機項目2002年4月由國務院批準立項。2003年11月,完成了預發展階段評審,轉入詳細設計階段;2006年5月,由詳細設計階段轉入全面試制階段;2007年12月21日,首架ARJ21—700飛機在上海總裝下線。
“此次ARJ21—700新支線飛機實現完美首飛,是我國探索民機發展模式的一次新突破。” 中國商飛公司總經理金壯龍說,通過6年多的研制,我國在指揮協調、產品研發、部件制造、總裝制造、產品支援、適航取證、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這對探索我國民機發展模式、建立我國民機研制生產體系、推進大型客機項目實施具有十分重要意義。”金壯龍說。
爭創世界一流
我國首次向歐美出口飛機
“要造就要瞄準國際民航最新發展趨勢,造一架世界一流的飛機”。張慶偉說,ARJ21飛機項目使我國在50多年民機發展過程中擁有了一個自行研制、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很強國際競爭力的產品。
“ARJ21—700飛機采取自行設計、自主研制的方式,攻克了飛機的總體、氣動、強度、結構以及我們作為項目抓總來進行的系統總體設計。但同時我們也沒有完全把它封閉起來,而是利用好全球科技資源,選擇好的國際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初步走出了一條既有中國特色又能夠體現技術進步的民機發展道路。”
張慶偉介紹說,ARJ21—700飛機的研制采取以我為主、開展國際合作的模式,在研制和生產上采用了大量國際成熟先進技術和機載系統,具有鮮明的安全性、舒適性、共通性、經濟性等技術優勢。
確保“商業成功”
已獲國內外訂單208架
今年5月,中國商飛公司成立后,中航商飛公司劃入中國商飛公司管理。在不到半年時間里,中國商飛公司先后順利完成了系統地面綜合試驗、全機結構地面試驗、全機地面共振實驗和滑行試驗。8月12日,完成系統級首飛技術評審;8月27日,ARJ21—700 101架飛機正式轉入試飛站;9月26日,完成飛機系統級評審;10月25日,飛機進行首次滑行;11月9日,完成飛機級首飛技術評審;11月12 日,完成放飛評審。
張慶偉表示,首飛成功后將繼續對飛機進行優化完善,確保預期實現首架交付,努力取得商業成功。“民用飛機產業的發展,要通過體系建設和ARJ21飛機項目的實施,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能為民用航空運輸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國家。”張慶偉說。
11月4日,在珠海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美國通用電氣商業服務公司與中國商飛公司一次簽署了25架ARJ21—700飛機購買協議。這是我國首次向歐美發達國家出口飛機。截至目前,ARJ21—700已獲得國內外訂單208架。
鏈 接
ARJ21—700飛機彰顯優勢
保障民用飛機安全性關鍵是要滿足適航條例。中國商飛副總經理、ARJ21系列飛機總設計師吳光輝介紹說,ARJ21是我國第一架嚴格按照國際通用的航空適航管理條例進行研制和生產的民用飛機,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申請運輸類飛機適航標準型號合格證并得到美國聯邦航空局受理的運輸類飛機項目。
在經濟性方面,ARJ21也領先于競爭對手。票價可以便宜8%至10%,有著明顯的競爭優勢。在氣動力設計中,采用了超臨界機翼和先進的輕質材料,飛機的重量更輕,有效載荷更大,實現了低阻力,高升力。選配的發動機油耗低,推力大。從設計到制造、使用維護各個環節,力求制造成本低、燃油效率高、維護成本低,無故障的飛行時間比別的飛機更長。
支線飛機給人的感覺是通道狹窄,座位緊促,不是那么舒服。而ARJ21飛機最大的客艙寬度達到3.14米,高度2.06米,在同類型飛機中是最寬敞的。吳光輝說,這個飛機雖然是支線飛機,但是在舒適性方面按照干線飛機的要求來設計,跟干線飛機的舒適度完全一樣。單座寬度比波音737的單座還要寬將近3厘米。
綜合新華社電
ARJ21—700飛機
ARJ21—700飛機標準航程型滿客航程為2225公里,最大起飛重量40500公斤,最大使用高度11900米,最大航程3700公里,尾吊2臺CF34—10A發動機。飛機混合級布局78座,全經濟級布局90座,其系列包括基本型、加長型、貨運型和公務機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