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航開展節能降耗控制航油成本效果顯著
南航開展節能降耗控制航油成本效果顯著

文章來源: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09-03-09
近年來,為應對國際航油價格長期高位運行、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特別是針對去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急劇萎縮、民航業出現負增長的現實,中國南方航空股份公司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工作,控制航油成本,取得了明顯效果。僅2008年南航通過采取綜合措施,減少燃油消耗1.58 萬噸,節省運行成本1.12億元。
精打細算“管好家”
南航運行控制中心(SOC)不是一個賺錢的單位,主要是為公司的航班運行提供高效的組織指揮、優質的服務保障和對運行成本實施有效控制。通俗地講,就是在確保航班安全正常的前提下,盡量為公司多省一些錢。
一是爭取最佳飛行高度,合理安排計劃油量。飛機飛行有一個經濟高度,低于或高于這一高度都會多消耗航油。通常情況下,飛機在運行中低于最佳高度層2000英尺,就會增加耗油2%。而飛機每多帶一噸航油,機型綜合平均每小時要消耗航油40公斤左右。SOC每天制作1300多個航班的飛行計劃,針對每一個航班,要充分考慮空管流量、天氣條件、機場狀況等因素,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爭取最佳高度層、就近選者備降機場,科學合理的安排計劃油量。僅此兩項措施,平均一個航班節油100公斤,每天可節油130噸,節約航油成本50多萬元。
二是控制飛機的使用空重。正常情況下,飛機的起飛重量是由使用空重、油量和業載組成的,而使用空重又由基本空重、水(飲用、清潔)、機組、餐車、供應品等組成。飛機水箱的最大加水量,是為保證其以最大載客量完成最遠航程飛行的需求而設計的。在中短程飛行和旅客較少的情況下,水的消耗較少,水箱不必加滿。例如:B777飛機(B市場)水箱最大容量約為1334升,廣州-北京航線滿客時平均消耗水350升左右,按照保守的做法加水450升足夠了,這樣可以減少重量約900公斤,按附加重量每小時消耗其重量的4%的油量計算, 少加900公斤,可節省燃油108公斤,降低航油成本近600元。
這樣精打細算,盡量為公司省錢,已成為SOC簽派員的一種職業習慣。
敢為人先“吃螃蟹”
“飛行成本指數”是飛機生產廠家推薦的,雖然近些年國際上一些先進航空公司,在控制航油成本方面,引入速度管理理念,實施了動態成本指數飛行。但在中國民航業,卻仍然將其視為“雷池”、“禁區”,不敢涉足。南航SOC卻敢為人先“吃螃蟹”, 2006年就組織飛機性能技術人員開始著手南航飛行成本指數的分析研究,經過大約一年左右時間的努力,于2007年3月使南航率先在國內實施了動態成本指數飛行。
所謂成本指數,就是時間成本除以航油成本。成本指數越低越省油。2007年以來,國際燃油價格居高不下,南航的航油成本也隨之一路追加,公司利潤空間被壓縮到了微乎其微的境地,僅靠一些傳統的方法已難于奏效成本控制,“逼上梁山”,SOC決定在成本指數上另辟蹊徑。
SOC配合財務、機務、人力資源部門,在測算出公司的航油成本、時間成本的基礎上,對南航17個機型飛行成本進行分析計算,建立了南航的經濟動態成本指數。 以B777B執行廣州-大阪為例,成本指數從100減小到60,燃油消耗將減少300公斤。此舉每月為公司多節油約1000噸。
截至2008年底,通過實施動態成本指數飛行,累計節約燃油2萬多噸,折合節省成本約1.2 億元。
SOC負責人說:剛開始提出搞動態成本指數飛行,周圍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主要還是擔心會不會影響飛行安全和航班正常。為了說服大家和爭取領導的支持,SOC性能分析部門連續兩個多月加班加點,不分白天黑夜的干,收集各種資料近兩萬份,分析各種數據30多萬組。還先后20多次派人上天進行了跟機調研,寫出了40多份調研報告。對實施動態成本指數飛行的安全性、正常性進行了詳細的評估論證,在2007年正式動態成本指數實施方案正式出爐,得到了公司領導的高度重視,從政策、人力、財力和技術上給予了大力支持。
巧借外力“修高速”
2005年中國的天空逐漸開放,SOC緊緊抓住這一契機,在國內航空公司中首家開展航線優化工作。成立專門的航線優化領導小組,組織航務技術人員分析公司的航線結構,篩選出有優化價值的航線,分期實施優化。
SOC優化的第一條航線是廣州-南京航線。原航線是飛機從廣州起飛,經江西景德鎮飛繞合肥上空再折飛南京,中途繞了一個大彎,無效耗油大。SOC通過與相關部門的協商溝通后,截彎取直,對航線實施優化后,飛機從廣州拉直線直飛南京,不再繞飛合肥,縮短航程68公里、節省飛行時間5分鐘、節省燃油182公斤。南航人從中看到了航線優化的潛力和希望。
2006年10月起,SOC加大了航線優化工作的力度,加速了航線優化工作的推進, 兵分幾路,奔東北,跑北京,飛新疆,積極主動地與空軍、空管進行精心協調。經過反復溝通,反復協調,反復爭取,南航的航線優化工作有了突破性的進展。2006年至2008年,優化各類機型航線232條,減少飛行時間12801.6小時,節約航油3.84萬噸,節省航油成本1.92億元。
效果比較明顯的有:一是北京-迪拜國際航線的優化:2007年4月,A330執行優化后的北京-迪拜航路,往返共縮短距離632海里,縮短飛行時間79分鐘,一年可節油2870.4噸,節省費用 1578.7萬元。二是廣州-西寧-烏魯木齊航線國內航線的優化:2007年6月公司計劃使用B757飛機執行廣州-西寧-烏魯木齊航線。由于西北空域屬于高山地帶,地理環境復雜,運行標準高。采用北線航路飛行,飛機的增氧設備等設施雖能滿足運行要求,但相對南線航程較遠,飛行時間長,運營成本高,公司的生產效益難有保障。同時由于北線航班密度大,流量控制多,空軍活動頻繁,禁航頻率高,航班正常性也受到嚴重影響。如若執行南線航路,南航大部分B757飛機又不能滿足20分鐘的“增氧”要求。于是SOC和新疆分公司運行指揮部門一道,在南線、北線之間劈出一條新路,這就是南航航線優化史上有名的“西北空中高速——J325航線”。優化后的J325 航線,安全上避開了高山對航班的運行影響;技術上解決了12分鐘氧氣B757飛機南線飛行難題;經濟效益上,較北線縮短航程380海里,每天節約飛行時間50分鐘,減少燃油消耗3035公斤/天,單班節約運行成本16700元,每年可為公司節約運營成本610多萬元。
涓涓溪流匯成河
SOC的運行成本控制是多管齊下,省錢的辦法很多。除了航線優化、成本指數和控制空重等措施,在二次放行、靈活航路、以大改小、監測燃油密度、優化備降機場、優化機組資源和按預計業載加油等方面都收到了明顯效果。
南航從 2003年開始在部分機場實施按預計業載加油,改變過去按滿載計劃加油量的保守習慣。目前已覆蓋分子公司基地、駐外辦事處所在地的22個機場。SOC運行品質管理部副經理崔勇告訴筆者:預計業載越接近實際業載,飛機的加油量越準確。以320廣州-杭州為例,每減少1噸虛增業載,就可少加30公斤油,也就相對增加飛機30公斤的業載,可以多運30公斤的貨物,同時還可減少油耗油。
采用二次放行技術也是SOC節油省錢的一種常用好方法。 在公司國際遠程航線上,推行二次放行技術的使用,減少加油量,提高業載能力,每班可少加航油4噸左右。
SOC在避免航班惡性延誤,減少旅客補償,運控制運行成本方面也做了許多文章。惡性延誤率從06年9.96‰,下降到07年的8.3‰, 08年受特大冰雪、地震的影響,雖然有所上升,但同比06年仍然下降了1.16‰。
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對于國內民航業來講,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南航針對這一嚴峻形勢,確立了“盈虧平衡,平安過冬”的新思路。SOC作為南航的運行指揮中樞,延續公司的工作思路,在秉承傳統運行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礎上,深化飛行成本指數的精細化管理,根據機型不同制定每條航線的不同成本指數,在北京、上海等10條重點航線上實現成本指數的動態管理;拓展、固化航線優化和進離場程序,將彎路直行的執行率從目前的57%提高到60%;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機組人力資源,尋求與航班、運力資源的平衡和匹配,滿足公司航班生產,降低運行成本。通過合理編排航班任務流程,特別是航班過夜流程,并持續監控跟蹤,控制住機組異地過夜運行成本;協調落實飛機運力的動態備份,加強航班流量控制管理,增強繁忙時段的分片監控,對惡性延誤進行預警,加大信息的通告,科學調配運力、機組,有效控制大面積延誤,減少惡性延誤時間及數量;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對航班運行采取機型動態調整的措施,控制無謂的飛機運行成本;根據公司“戰略轉型”的要求,加速一體化運作的步伐,對機組資源、運力資源、航班資源的管理進行業務流程的整合優化,對系統進行升級,形成高效的資源運行管理。
SOC運行成本控制的一條條措施,就像一條條源源不斷涓涓溪水匯成了南航運行成本控制這條大河,為南航這艘藍天航母,走出居高不下的成本困境,度過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寒冬,駛向溫暖、活力和充滿希望的春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