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4日,在徐州市政府會議接待中心,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總會計師劉顯清與徐州市國資委主任劉新川分別代表北京礦冶研究總院和徐州市國資委簽訂了重組徐州國貿稀貴金屬綜合利用研究所框架協議。徐州市國資委同意將徐州所國有產權無償劃轉給礦冶總院,成為礦冶總院全資子公司。
徐州國貿稀貴金屬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徐州所)是徐州市國資委所屬的以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二次資源綜合回收技術研究為核心主業的科技型企業。該所成立于1978年,為原國家物資總局徐州稀貴金屬再生利用研究所,后更名為國內貿易部物資再生利用研究所,系原部屬科研院所。1999年國務院機構改革,隨同242個部屬院所轉制為企業, 2002年實施屬地化管理。徐州所是我國最早設立的以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二次資源綜合回收、開發利用,技術研究為核心主業的科學研究機構,學科比較齊全、專業基本配套,具備較強的產品開發與生產能力。主要產品為:鉑、銠、鈀、銥、金、銀及其化合物,上述金屬的壓力加工產品,鉭酸鋰單晶,鈮酸鋰單晶等。
徐州所成立30年來共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00余項,其中承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3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多項,國家專利10余項。這些科研成果廣泛應用于冶金、機械、材料、電子、石化、化工以及物資回收等部門,為我國資源再生、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徐州所承擔的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無污染再生鉛技術研究》開發的主要核心技術,在江蘇春興集團建成了目前國內最大的回收加工鉛酸蓄電池的再生鉛、合金鉛企業。
礦冶總院和徐州所在主營業務領域有色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二次資源的循環利用方面有較強的相關性和互補性。在“八五”期間,兩家科研單位就聯合承擔了廢雜有色金屬再生利用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礦產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已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而我國在有色金屬資源的再生利用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這為礦冶總院和徐州所的重組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為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把中央企業做強做大的要求,礦冶總院制訂了中長期發展戰略與規劃綱要,把有色金屬的循環利用作為重要的主業發展方向之一。
徐州市地處四省交界,具有隴海、京滬鐵路交匯的區域中心城市的地理優勢,是有色金屬再生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理想之處。礦冶總院與徐州所戰略重組后,可以充分利用其現有的業務基礎,加大在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二次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的科技和產業投入。在徐州經濟開發區清潔技術產業園建立先進的實驗室、中試和產業基地,實現礦冶總院和徐州所在主營業務有色金屬再生循環利用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