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連接港珠澳——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開工
一橋連接港珠澳——世界最長跨海大橋開工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09-12-16
歷經25年醞釀、6年籌備,連接兩岸三地,集橋、島、隧為一體的世界級工程——港珠澳大橋,12月15日正式破土動工。
規模絕無僅有、標準世界最高、設計壽命120年……作為世界級基礎工程,港珠澳大橋備受關注。而作為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地區的交通平臺,港珠澳大橋所形成的一小時交通圈,及其將釋放的經濟社會效益更令人期待。
最長跨海大橋也將是長壽大橋
大橋全長近50公里,設計壽命達120年,最快在2015年建成
預算總投資超過720億元的港珠澳大橋工程包括三個項目:一是海中橋隧工程,二是香港、珠海和澳門的人工島口岸,三是香港、珠海、澳門三個城市的配套連接線。
12月15日動工的正是珠海和澳門口岸的人工島工程。
“港珠澳大橋工程的橋隧組合規模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技術標準世界最高。”中交集團中交公路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大橋設計總負責人孟凡超說,“港珠澳大橋最快將在2015年建成。”
港珠澳大橋全長為49.968公里,將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比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還長14公里。
大橋主體工程以高速公路標準建設,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壽命為120年,為國內設計壽命最長的橋梁。
港珠澳大橋還采用了世界橋梁建筑史上最高的建設標準,建成后能抗8級地震及16級的最大風力。香港口岸、隧道人工島以及15日開建的珠澳口岸在內的人工島,地面標高均為5米,能防御300年一遇特大洪潮。
“這是我國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京滬高鐵之后的又一個世界級基礎工程。”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朱永靈介紹,根據目前的投資估算,加上三地的配套建設,港珠澳大橋項目的全部投資可能超過1000億元。
6公里海底隧道保證黃金水道通航能力
“沉管每一節排水量約為8萬噸,沉放時相當于把30多個沒有動力的航空母艦拖運到指定位置”
據介紹,港珠澳大橋跨越國際黃金水道——伶仃洋水域,航道跨距長達4100米。為了保持水域30萬噸級的通航能力,港珠澳大橋將打造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
長達6公里的隧道與橋梁相接處將修建兩個橫截面長1公里的人工島。建成后行駛在大橋上的車輛從人工島進入海底,穿過海底隧道,又從另一個人工島鉆出重新駛上大橋。海底隧道最深處離海平面40米左右。
這樣的設計既可實現珠江口東西兩岸一橋飛架,又不影響30萬噸級巨型船舶在珠江口自由通航、靠岸。
隧道用180米長的混凝土沉管連接而成。“這些沉管每一節排水量約為8萬噸,沉放時就相當于把30多個沒有動力的航空母艦拖運到指定位置,而且位置的距離誤差控制在厘米級,難度可想而知。”孟凡超說。
施工面臨安全、環保等四大難題
控制人工島對水文環境影響,設專項資金保障白海豚“生活質量”
有關專家介紹,港珠澳大橋工程在施工建設中有四大難點:一是安全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二是環保問題,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三是水文環境問題,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四是建設資源問題,珠三角工程建設原材料缺乏,因此需要新技術、新工藝緩解資源緊張局面。
港珠澳大橋對珠江口水文環境最大的影響來自人工島的建設。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
“在同一范圍內,沉管隧道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面積,還不到航道日常維護疏浚的影響面積的一半。”孟凡超介紹,考慮到環保因素,人工島的全部吹填材料來自附近港口與航道挖出的淤泥,以及大橋隧道工程挖出的土石方,實現工程“自吸自足”。
此外,由于施工區域要穿過中華白海豚生態區,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
參與大橋初步設計的專家劉曉東表示,設計團隊已經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實際上,對白海豚來說,繁忙的航運是一種長期性的影響,大橋的建設將會減少水上物流,實際上降低對它們的影響程度。”據了解,圍繞著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將設立高達1.2億元的專項研究及保護費用。
為了觀景需要,港珠澳大橋還將建設白海豚觀賞區、海上觀景平臺等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