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國海油旗下的海油發展石化分公司表示,由該公司LNG(液化天然氣)冷能項目組牽頭研究的利用LNG冷能進行空氣分離的方法學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方法學審核理事會第44會議上獲得批準。據了解,這是國際LNG冷能利用領域第一個獲批的方法學,將為LNG冷能利用產業帶來可觀的二氧化碳減排資金支持,是中國海油對世界節能減排事業的重要貢獻。
方法學是將節能減排納入清潔發展機制(CDM)的一種國際通行的計算方法。目前聯合國CDM執行委員會已經批準了100多個方法學,范圍覆蓋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化工生產、植樹造林等領域,但基本出自西方國家,國內申請獲批的方法學寥寥無幾。
據承擔此項目技術服務的北京科太亞洲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碳減排專家張喜悅介紹,CDM開發的關鍵在于證明項目本身能夠提供長期的、實際可測量的、額外的二氧化碳減排量。方法學的確定與選用對準確核算項目的減排效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項目的節能減排量能通過節電量進行測算,由于國際上已有將節電量核算為二氧化碳減排量的方法,因此就可以確定該項目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這一減排量在世界范圍內是被認可的,并可在國際一級、二級市場進行碳交易獲得相應的經濟效益。在LNG冷能利用領域,此前還沒有獲批的方法學,這就使得世界范圍內的LNG冷能利用相關項目無法進行二氧化碳減排核算,這些項目的節能減排效益不能被認可。
方法學的獲批將LNG冷能利用節能減排納入二氧化碳減排統計范疇,并且這些碳排放可以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核算和交易。目前,我國LNG進口量已達1000萬噸,可利用冷能折合為電能約為33億千瓦時,相當于“再生”價值約20億元的電能。如果將這些冷能加以利用,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4萬噸,按照國際一級市場每噸8歐元售價計算,每年能額外獲得二氧化碳減排資金約272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320萬元)。據介紹,未來十幾年我國沿海將建成十幾個接收站,每年將有數千萬噸LNG到岸,屆時這一數字將更加可觀。
2007年,中國海油在福建省莆田市建設我國第一個LNG冷能綜合利用產業示范園區,拉開了LNG冷能利用的序幕。冷能空分項目落地后,促成了鋼鐵冷軋和低溫橡膠粉碎等項目相繼在莆田落戶。
據海油發展石化分公司副總經理江克忠介紹,中國海油利用LNG冷能進行空氣分離的方法學的研究于2008年7月啟動,2009年9月首次向聯合國方法學委員會提交評審,從啟動到獲批歷時不到2年。據有關專家介紹,這在方法學研究開發中非常少見,通常情況下完成這一過程需要3年時間。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