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擺著200套文具,尼瑪縣申亞鄉小學女校長尼吉想著怎么分配給藏族的孩子們。第二天是9月10日,教師節。
一星期前,中國海油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呂波帶著8人“小分隊”,把它們從北京“背”來。高原高,藏北險,有人嘴唇煞白,有人虛汗淋漓,但他們內心都很激動,海油人到了這里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情感翻卷。
八年了,海油人和尼瑪人“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
八年了,三批援藏干部相繼來到這里,奔走、訪貧、救助……努力想辦點實事。
尼瑪縣平均海拔4800米,被稱為“真正的生命禁區”。有人說,在尼瑪,人即使躺著也是了不起的英雄。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曾說:最遠是阿里,最苦是那曲。而尼瑪縣是那曲地區最偏遠的縣。
“整個尼瑪縣城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沒有一所初中,沒有自來水,縣城400戶居民有三分之一用不上電,做飯取暖主要靠燒牛羊糞……”八年前來到這里的海油人記得當年苦。
聽說要結對援助這里,幾年來,海油有近千人報名,有學成歸國、在海油成長的管理精英,有從基層干起的技術骨干……為什么要一心來這里一干三年?因為海油幾十年“勇擔責任”的積淀已溶在血里。
向尼瑪輸血,為尼瑪“造血”。他們將海洋石油大工業中淬煉的現代企業管理精華投向這里,中國海油不但要改變尼瑪的外在面貌,更要改變尼瑪的發展形態。
8年,共投入近1.6億元,建成惠民項目63個:寬闊的水泥路,設施先進的電視中心,商品琳瑯滿目的市場,整潔寬敞的農牧民定居房,明亮的太陽能電燈,種滿水靈靈蔬菜的大棚……
心的轉變比物的增加更重要,海油人組織尼瑪干部到內地學習考察,“傳、幫、帶”項目管理人員,培訓醫務人員和中小學教師……
尼瑪人對海油的感情發自內心。援藏干部王江濤忘不了,有一次在藏北的黃昏車陷泥塘,幾位牧人們以接力的方式,在百里無人區往返八次,找來繩索、柴油,花了十幾個小時救助他們。最后只是一個靦腆的笑后就消失在無邊的夜中。
遙遙兩相憶,大海與高原攜手。這就是中國海油與尼瑪結下的情誼。
三年前,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慶黎在拉薩接見中國海油黨組成員、扶貧援藏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武廣齊一行,對中國海油援藏工作給予高度評價:“中國海油卓有成效的對口援助,使尼瑪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海油的援藏力度、援藏成效位居中央企業前列,發揮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如今,中國海油的“造血”接力棒交到了第四批援藏干部手中,他們已經踏上“前輩”走過的山和海之間的情誼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