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光鼎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的建議》,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批示:“要重視油氣資源戰略勘查工作,爭取在前新生代海相碳酸鹽地層中有新的突破”。
而在450萬平方公里的海相地層,一直沒有大的油氣發現。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幾代地質工作者開始了海相油氣地質勘探歷程。
圍繞“二次創業”,中國石化在四川盆地展開了新一輪的勘探沖鋒。
2001年11月3日,部署在宣漢—達縣地區東岳寨—普光構造上的第一口預探井普光1井正式開鉆。2002年11月28日,毛壩1井鉆至4324.54米遇到高產氣層,測試結果日產天然氣33萬立方米。
毛壩1井和普光1井如初現的曙光,之后,聲勢浩大的川東北地區456.06平方千米高精度、高分辨率三維地震取得重大突破。
一個接著一個驚喜,讓中國南方海相的夢想變得愈發清晰。到2006年初,中石化在川東北地區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2510.7億立方米,我國最大的海相整裝氣田——普光氣田完整地呈現在世界面前。
2003年4月27日,普光氣田發現井——普光1井喜獲高產氣流,常規測試日產42萬立方米以上。2007年11月18日,在川東北另一個重點探區——元壩探區,元壩側1井經過測試,獲日產天然氣49萬立方米。之后,中石化在這里部署的探井相繼取得突破。川氣東送工程資源接替氣田正在形成規模。
截至2009年底,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4981億立方米,累計控制天然氣地質儲量4032億立方米,預測天然氣地質儲量5598億立方米,合計三級儲量為14611億立方米。
川氣東送工程建設中,建成了我國第一個超百億立方米酸性大氣田。普光氣田主體38口開發井全部具備生產條件并陸續投入運行,同時建成16座集氣站、1座集氣總站、1座污水站和39.64千米酸氣集輸管道等配套工程,形成105億立方米/年酸性氣產能。建成亞洲最大的酸性氣體處理廠,凈化能力120億立方米/年,年產硫磺240萬噸,硫回收率達到99.8%以上。建成干支線總長2170千米的川氣東送長輸管道,其中干線全長1635千米、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輸氣能力120億立方米/年。管道線路7次穿越長江,開鑿山體隧道72條,總長92.7千米,山區段全長815千米,局部施工最大坡度85°。
川氣東送工程中,還建立了以四川盆地為代表的南方海相碳酸鹽巖層系油氣勘探理論與方法,形成了包括鉆井、測試、完井、集輸、凈化、投產作業及全過程硫化氫檢測與防護等在內的超深高酸性氣田開發建設成套技術,形成了在山地、河流、水網密布地區建設大口徑長距離管道的施工技術和置換投產作業技術系列,創建了超深高酸氣田勘探開發、生產建設及安全環保等企業標準體系。截至到2009年底,工程共創造62項新紀錄和高指標,其中創造世界紀錄5項,填補國內空白3項,創造國內紀錄13項,行業紀錄9項。
川氣東送工程建成投產,不僅可以大大緩解我國清潔能源供應緊張的局面,加快我國油氣產業“二次創業”的步伐,而且對帶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南方海相勘探的重大突破,為我國油氣勘探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打開了“一扇窗”。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