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當全球金融危機席卷歐洲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正思考一個問題:如何抓住機遇實施海外并購,提高國際市場份額,實現產業鏈在全球的延伸?
不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果斷出擊,支持旗下的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亞太衛星公司利用衛星運營商加拿大TELESAT公司尋求出售資產和權益度過金融危機的機會,成功收購TELSTAR-10衛星權益。
TELSTAR-10衛星是我國現有衛星系統中唯一同時在歐洲、非洲、中東和北亞地區具有良好衛星通信能力的衛星。收購該衛星,既能獲得具有戰略意義的軌道位置和頻率資源,又能借助服務于國際用戶和持續開拓國際市場的機會,提高我國衛星國際運營服務能力,在航天服務業領域實現境外業務的拓展。
拓展主業的全球產業鏈僅僅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國際化發展戰略的一個方面。
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態勢,航天技術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和全球工業基礎的支撐;另一方面,隨著高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太空經濟、低碳經濟迅速升溫,國際宇航市場及防務市場進一步擴大,航天技術應用產業和航天服務業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在這種大的國際背景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把國際化戰略確定為中國航天科技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堅定不移地挺進國際市場。
2007年,航天科技黨組提出,要統籌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為航天科技工業未來十年甚至更長遠的發展打好基礎,加快航天科技國際化進程。2008年,航天科技確立了“構建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國際一流大型航天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統領航天科技國際化發展,大力踐行“走出去”戰略。
在這一戰略方針的指引下,航天科技的國際化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航天科技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以實現首次商業通信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和成功重返運載火箭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為標志,國際化進程加速推進。航天科技與國際知名衛星制造商簽署了多發采購協議,圓滿完成了6次對外發射服務;與4個國家簽訂了5個商業通信衛星整星出口合同。
90年代末,由于種種國際因素,航天科技的國際化進程走入一個艱難階段。面對困難,航天科技另辟蹊徑,適時調整了國際市場戰略:
實施“歐洲戰略”,初步建立起國際合作新的橋頭堡。目前,航天科技在宇航領域國際合作的“歐洲戰略”已摸索出長征火箭發射全歐化衛星、聯合制造衛星等成熟模式,并根據形勢需要于2009年成立了歐洲代表處。
挺進俄羅斯市場,推動宇航系統技術的廣泛合作。首次向俄羅斯出口空間真空試驗裝置,中俄火星合作項目正在推進,標志著兩國在宇航領域的合作正走向縱深。
注重加深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合作關系,尋求更多合作伙伴。相繼完成“尼日利亞一號”衛星和“委內瑞拉一號”衛星兩顆通信衛星的在軌交付后,又成功與巴基斯坦、老撾等國簽訂了整星出口協議,航天科技國際合作實現了從美洲、歐洲向非洲、拉丁美洲、東盟的延伸。
自2005年,亞太六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打破中國長征火箭在國際市場6年的沉寂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和東方紅大容量通信衛星活躍于國際商業航天市場,由提供單一的發射服務轉變為提供包括地面運營在內的“天地一體化”航天服務新模式。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射成功率穩居世界同期最高水平。
目前,航天科技正積極推進用中國的火箭為更多的外國用戶發射中國制造的衛星;在航天科技的未來版圖里,不僅要做好火箭發射、衛星制造等產業,還要延伸至產業鏈下游的衛星運營等服務環節,使之成為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同時,航天科技還著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滲透力的知名航天品牌體系,實施以服務市場為目的的動態、靈活、快速反應的營銷策略,建立起以國際與國內市場需求為牽引的市場化經營管理方式。
航天國際化是我國實現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標志之一。作為中國高科技領域的一面旗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將以國際化支撐航天科技工業新體系建設,堅持“走出去”戰略,利用中國航天科技的整體優勢,不斷探索整星出口和商業發射的運行新模式,不斷吸收和借鑒國際宇航界的優秀成果,大膽創新,穩步實踐,提升中國航天乃至中國的國際競爭力。
專題鏈接: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