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儀式隆重舉行。“中國導彈工業的搖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成為關注的焦點。據了解,此次閱兵航天科工參閱裝備陣容強大,總數約占全部閱兵裝備的四分之一,接受檢閱的包括自行研制的11個導彈型號和多種裝備。據介紹,在閱兵式上亮相的11個型號導彈武器裝備中,既有可以垂直發射、全方位攔截來襲目標的新型中高空中遠程防空導彈,也有新型中遠程地地導彈,還用于精確打擊縱深重要目標的新型陸基巡航導彈,這些導彈武器代表了我軍現役裝備的最新水平。
在精彩“亮劍”的歷史畫面背后,是無數個辛勤奉獻的航天科工人,他們是當之無愧的“畫面外的英雄”。
我們從航天科工人的講述中采擷幾個代表,他們身上折射的不僅是航天人的歷史,更是他們這個隊伍整體的風范。
蔡總:一年在外度過250多天
60多歲的蔡總是某型號導彈的總指揮和總設計師,該導彈從立項、方案論證,到設計、試驗,蔡總參與了全過程。作為行政和技術的總負責人,蔡總比平常更加忙碌,不是在辦公室,就是在一線,60多歲的她總是堅持與隊員們一起做試驗,觀察數據,有時一熬就是一個通宵。
有人給蔡總做過計算,一年365天,有250多天她都是在試驗場和來往的路上度過的,幾乎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幾個小時。在蔡總的主持下,研制隊伍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該型號從立項到飛行試驗、再到設計定型的全部研制工作,成為該單位研制進展最快、成功率最高的型號。
劉總:“活著干,死了算”
劉總是某型號導彈的總設計師,他有句口頭禪:“活著干,死了算。”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位資深專家的胃被切除了3/4。在一次現場排故中,他中午沒有及時吃飯,結果胃病復發,造成大出血,生命垂危。進手術室時,他的血壓已經降到了零,經過醫生全力搶救,他轉危為安。盡管如此,劉總從來沒把自己當作病人,而是經常超負荷地工作。
經過多年艱苦努力,該型號導彈試驗連續取得成功,順利進入了定型階段。在慶功宴上,當幾位隊員向他敬酒時,早已滴酒不沾的他毫不猶豫地端起了酒杯,看著一起奮斗多年的戰友,他滿臉通紅,嘴唇顫抖,激動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咱們這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話沒說完就哽咽得不能自已。
劉濱生:忠骨守望航天熱土
誰言多崎路,壯士不辭遠。為了飛航導彈事業,科研人員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畢生的心血,甚至寶貴的生命。
1995年國慶節,參加某重點型號研制任務的高級工程師劉濱生回到家里,長期出差、高強度的工作讓他疲倦不堪。妻子反復勸他去醫院做檢查,而他總是敷衍一句:“等忙完這一段再去吧。”在北京待了不到一周的時間,劉濱生又一次登上前往東北的列車。
11月5日下午,正在上班的劉濱生感到胸悶明顯加重,但難忍的胸痛沒有迫使他停下手中的工作。他還給家里打了最后一次電話:“任務要拖一段時間,得在這兒過冬了。”當天傍晚6點20分左右,在與同事討論完當天的工作后,劉濱生回到了房間。躺在床上,他很想甜甜地睡上一覺。
幾分鐘后,劉濱生感到呼吸越來越急促,臉漲得通紅。傍晚6點35分,醫護人員匆匆趕到,然而,劉濱生卻永遠閉上了疲倦的雙眼……
……
正是這些畫面外的一個個英雄,用自己寶貴的熱血和生命鑄就了共和國今天的輝煌,他們將被歷史銘記。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創業與不斷探索,我國的導彈總體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型號已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航天科工已基本形成了完備的航天防務裝備技術開發和研制生產體系,大幅提升了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精確制導、多類型戰斗部的地地導彈武器系統和亞超結合、多平臺、中遠程、多種精確導引方式的飛航導彈武器系統研發生產能力,形成了全空域、多平臺防空反導導彈武器系統研發生產能力,其研制生產的多系列多型號導彈武器產品已經初步構建起一個種類齊全、技術先進的中國導彈防御體系!
專題鏈接: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央企業第二任期考核優秀企業專題報道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