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10月14日傳出喜訊:3艘中國制造的液化天然氣(LNG)船,跨過太平洋和印度洋,運回LNG累計達到1400萬立方米。這是我國應對能源供應挑戰,轉換經濟發展方式,開辟低碳新路的時代壯舉。
2日,其中的“大鵬昊”號將第一百船LNG運抵廣東深圳大鵬灣,隨即部分LNG作為應急氣源被緊急調往中山市,化解當地“氣荒”。
LNG船素有“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用于運輸零下162℃的 LNG,是國際公認的高技術、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船舶,集中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造船技術。以前只有日本、韓國和歐洲能建造。LNG海上運輸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具有國際航運水平的重要標志。
1998年秋,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批示:可考慮引進LNG的試點,先在廣東試點。
2006年6月28日,溫家寶總理和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同按啟動按鈕,由中國海油牽頭實施的我國首個進口LNG項目正式投產。
此前,中國在建造LNG船和LNG海上運輸兩個領域均為空白。通過該項目,中國海油成功地將中國航運業引入到LNG產業鏈中,并為中國造船業帶來機遇。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承造首批LNG船。2008年4月3日,中國自主建造的首艘LNG船“大鵬昊”起航,標志著我國成功進入世界造船尖端技術領域。隨后,又有兩船下水。3艘船均為目前世界主流的大型薄膜型LNG船,船體尺寸類似美國“小鷹號”航母。此舉對我國推進清潔能源戰略,打破少數國家技術壟斷,推動船舶工業產業升級發揮了作用。
宋神宗年間,遼國遣使中原,出聯“三光日月星”,留下一段佳話。明永樂年間,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運回珠寶、香料和藥材。
如今,中國海油用真實的“三光日月星”(大鵬昊、大鵬月和大鵬星),從澳大利亞丹皮爾港裝船,運回清潔能源,開辟出海上低碳路。
這一清潔能源帶來了什么?廣東坦言:在全國率先進入天然氣時代。
進口LNG的63.4%供應13家電廠,為廣東提供了約八分之一的電力;36.6%直接進入廣州、香港等地市民日常生活中。
用天然氣發電,二氧化硫、灰、渣均零排放。科學研究表明,一棵樹生長40年間,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千克二氧化碳。“利用1400萬立方米LNG發電,比煤電減排二氧化碳約2000萬噸,相當于4300萬棵大樹一年的吸收量。”作為項目最早的建設者之一、廣東LNG項目總工程師吳培葵自豪地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