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午9點左右,風云三號02星進入太空約6小時。此時,在中國國家會議中心召開的地球觀測組織部長級會議上,中國氣象局局長、會議主持人鄭國光宣布了衛星發射成功的消息,并在會場播放了發射短片。
瞬時,會場氛圍變得熱烈起來,與會部長和代表們對中國成功發射氣象衛星表示熱烈祝賀,并恭賀世界氣象觀測系統又添新丁。
氣象無國界,形成于歐洲的風幾個小時就能吹到亞洲。專門用于氣象觀測的氣象衛星也正在消除國界,成為人類共有的一種資源。我國氣象衛星已經全部納入世界氣象觀測網,風云三號02星也將于不久后為人類氣象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22年來,我國共發射了11顆氣象衛星,它們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我國天氣預報的時效性、準確性以及監測災害性天氣的能力,而且為全球氣候監測和環境變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數據,成為造福全球人類的太空“千里眼”。
中國“風云”已經融入世界大氣象之中。
鑄就中國“風云”品牌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新一代氣象衛星技術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部分氣象探測器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我國風云三號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孟執中院士表示。
在風云三號02星進行發射前準備的一個多月時間里,76歲高齡的孟執中院士除了去天津參加了一次會議外,幾乎天天守候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作為我國資深的氣象衛星專家,孟執中把自己的心血和熱情毫無保留地揮灑在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上,每一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也都凝聚了他對我國氣象事業的辛勤付出。
“中國地域廣闊,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極其復雜,氣象成為影響人們生產生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用航天高科技手段掌握氣象規律從而造福于人們的生產生活,成為我國發展氣象衛星的初衷。”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剛剛起步,孟執中是主要科技人員之一。
當時,我國衛星研制生產技術總體落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跟蹤和學習成熟的氣象衛星技術成為發展捷徑。但是,中國的科學家們一刻也沒有忘記如何在繼承和創新中,走出一條自己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其中,以需求牽引發展,是一條重要的經驗。
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氣象衛星提出了綜合性要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其中絕大部分自然災害都與氣象有關。因此,用更先進的衛星技術手段進行氣象預報和災害監測,以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成為氣象衛星科研人員的不懈追求。這一點,促進了符合中國氣象特點的衛星技術的更快發展。
“能夠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才是科技之大為。”孟執中這樣認為。
從第一顆氣象衛星研制到形成完整的氣象衛星觀測體系,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氣象衛星的發展采用了應用部門和研制部門相互促進又相對獨立的模式,即氣象局等應用部門結合氣象服務的發展,具體負責衛星的地面應用,并對衛星科研人員提出具體的技術需求;航天部門根據衛星技術需求,加快衛星技術的研制和開發。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告訴記者,在衛星氣象發展中,科研部門和氣象部門并肩戰斗、密切合作的機制,成就了我國衛星技術和應用技術的同步快速發展。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氣象衛星應用大國,氣象衛星緊緊圍繞國民經濟并服務于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道路,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
“我國氣象衛星已經走出了一味跟蹤國際先進技術的時代,正以自己的特色塑造我國作為衛星氣象大國的形象和身份。從目前來看,我國的新一代氣象衛星技術總體上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部分氣象探測器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孟執中告訴記者,我國已經成功發射的兩顆風云三號衛星和正在研制的風云四號衛星,將在世界氣象衛星技術前沿迎風而立,獨樹一幟。
中國“風云”闖世界
“風云三號01星上的所有載荷在氣象同化業務應用中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業務運行系統中,其探測數據均起到了正向效果,有效提高了全球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準確度。”——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Dominique Marbouty
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氣象、減災、水文、海洋、農業、林業、民航、交通、電力等部門的廣泛應用,不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周邊國家提供了重要幫助。風云系列衛星以“愛心使者”的身份逐步走出國門,并受到了相關國家的贊譽和好評。
2005年7月14日,在風云二號C星交付儀式上,中國氣象局公布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風云系列衛星已經全部納入世界氣象組織衛星觀測網,中國的氣象衛星成為世界氣象監視網的重要成員。至此,風云系列氣象衛星開始在全世界人們面前展示其觀云測風的卓越才華。
中國氣象衛星的快速發展,令包括歐洲各國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感到興奮。2008年5月27日,中國第二代極軌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風云三號01星成功發射。該星配置的有效載荷種類、數量和實現的技術指標,與美國的NPOESS和歐洲的METOP衛星基本相當,部分性能指標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風云三號01星不但在我國國內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而且開始在歐美地區的國家使用,其中歐洲發達國家、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都提出了與中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實現實時數據交換和實時同化業務的建議。
今年,作為大量使用風云三號01星數據的用戶,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主任Dominique Marbouty在致信中國氣象局時表示:風云三號01星上的所有載荷在氣象同化業務應用中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在該中心的業務運行系統中,其探測數據均起到了正向效果,有效提高了全球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的準確度。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是一個包括24個歐盟成員國在內的國際性組織,是當今世界獨樹一幟的國際性天氣預報研究和業務機構。
“這一稱贊的背后,是歐洲對中國氣象衛星數據質量的高度認可。”中國氣象局有關人員如是說。
孟執中認為,氣象衛星是與百姓生活最密切相關的衛星,直接造福人類的特點使其更容易打破國與國之間的壁壘,而成為人類共有的資源。
在風云三號01星穩定運行兩周年座談會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表達了這樣一個愿望:加快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的國際化進程。這一愿望很快得到與會專家的認同,他們認為,中國氣象衛星要給全世界人們送去平安和福祉,除了接受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使用申請外,還要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使衛星資料能被更多的國家使用。
世界對“風云”有個期待
“未來,中國將繼續重視地球觀測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愿意和各國分享能力建設方面的成果,交流氣象衛星發展和應用方面的經驗,建立長期的合作機制。”——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
11月1日,首屆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洲、大洋洲各主要國家的氣象部門領導與專家齊聚一堂,共同研討氣象衛星的應用和發展。
會上,國際同仁對中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給予了高度評價,并結合已有的應用成果,表達了進一步使用中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愿望。對風云系列氣象衛星的后續發展,他們更是充滿了期待。
在之前不同場合的國際會議上,來自歐洲、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的氣象部門領導與專家,也表達了同樣的期待。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亞洲、大洋洲氣象衛星用戶大會上表示:“未來,中國將繼續重視地球觀測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愿意和各國分享能力建設方面的成果,交流氣象衛星發展和應用方面的經驗,建立長期合作機制。”鄭國光同時兼任世界氣象組織中國常任代表、地球觀測組織聯合主席。
孟執中表示,國際社會對中國氣象衛星的關注和重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很好的連續性,而且符合國際氣象衛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國際上,氣象衛星越來越成為綜合地球觀測衛星,朝著高時間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高光譜分辨率、高輻射精度以及全球、全天候、多譜段的方向發展,其應用領域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天氣和氣候,而是在生態、環境以及自然災害監測等多方面發揮綜合作用。
根據我國氣象部門公布的數據,今后10年間,我國氣象衛星的主力將更新換代為風云三號和風云四號,這兩種衛星將完全符合未來國際氣象衛星發展趨勢和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要求。
“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數值天氣預報已經成為人類氣象預報的重要手段,而要對全球的氣象數據進行分析,就離不開中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支持。”孟執中認為,雖然在氣象衛星數據的國際交流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中國不會辜負國際社會的期望,也不會讓國際社會翹首以盼太久。
風云三號02星順利發射成功后,預計在2011年春節前后交付用戶使用。交付后,風云三號01、02星將組網觀測,實現每6小時掃描一次全球的頻次,其數據將更加及時、翔實、可靠。
“不久后,中國就將給世界一個美好的回報。”孟執中笑著說。(陳全育 文 王曉琦 攝影)
相關鏈接
氣象衛星小常識
從1958年美國發射的人造衛星第一次攜帶氣象儀器,到1960年世界第一顆人造試驗氣象衛星上天,再到如今全世界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氣象衛星網,幾十年間,世界氣象衛星事業發展迅猛。
世界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泰羅斯一號衛星是由美國研制發射,星上裝有電視攝像機、遙控磁帶記錄器和照片資料傳輸裝置,運行期間共拍攝云圖和地勢照片22952張,有用率達60%。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是1988年發射的風云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衛星云圖的清晰度可與美國諾阿衛星云圖相媲美。
此次發射的風云三號02星,是為完成整個風云三號系列的試驗任務,實現氣象衛星的星座觀測。所謂星座觀測,是指風云三號02星與風云三號01星形成不同的時間窗,使得整個“風云三號”的觀測系統更加完整。由此產生了“上午星”和“下午星”的區別。風云三號上下午雙星同時在軌運行格局的形成,能更好地獲取時空均勻分布的探測資料,實現每天四次全球資料覆蓋的要求。
據不完全統計,自然災害來臨前3~5天如果能有預報,就可減少農業方面30%~50%的損失,僅農牧漁業年獲益就可過億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