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體集中采訪“國企帶頭人”陶建華
中央媒體集中采訪“國企帶頭人”陶建華

文章來源:新華社 發布時間:2012-09-21
“一生只想干好一件事”
——記國電江蘇電力公司總經理陶建華
1.5%的裝機容量創造了國電集團10%的利潤——這是2009年國電江陰蘇龍熱電有限公司一份出彩的業績單。
從接手蘇龍公司總經理那天起,陶建華17年如一日,執著專注地干一件事——把發電公司的經營干到極致、干到完美。自1995年底機組投產到2011年底,蘇龍公司累計實現利潤49億元。2008年全行業普遍虧損,蘇龍公司仍實現利潤3億元。
用“明天的方式”工作
“如果不用明天的方式工作,就可能回到昨天的生活”。這句寫在蘇龍公司大門口用來勉勵全體員工的話,也是陶建華的內心獨白。
“一到電廠,沒想到天下居然有這么好的行業。三根外送線接通,產品就已賣掉,營銷無需策劃,貨款無需催收,連產品的包裝運輸都免了。”陶建華說,“這一天然特性下,火力發電廠難言經營,‘管理到位、正常發電’往往被理解成唯一目標。”
然而,隨著電煤價格上漲,電力又不能自主經營,電廠生產經營壓力增大。“如果把自己藏在圍墻之內,漠視市場,日復一日用昨天的方式重復前天的工作,何談主動經營。”陶建華說。
于是,陶建華專心致志用“明天的方式”工作。所謂“明天的方式”,就是必須具有前瞻性。而這最終體現為超前謀劃,超前決策。
由此,蘇龍公司有了一系列搶占先機的經典決策。
公司二期兩臺140兆瓦機組和三期兩臺330兆瓦機組工程在許多電廠的電賣不出去的時候謀劃建設,投產發電之時正趕上華東電力市場嚴重缺電。
2003年9月,煤炭市場還是風平浪靜的時候,陶建華與中央煤炭企業簽下大額購煤合同。年底,煤價急漲。
2008年8月,煤價高居峰值,江蘇地區發電企業“多發多虧”,對電網9、10月份調整電量都不感興趣。陶建華卻先后兩次從電網簽回8.3億的調整電量計劃。9月始,煤價下降,但電力需求下降幅度更大。各發電企業為煤價降而喜、為電量指標少而愁的時候,蘇龍公司卻氣定神閑。
技術了解比誰都深入
搞化肥出身的陶建華,到電廠后就琢磨著如何將化工技術與發電工藝有機結合起來。許多人認為他是外行,要改變火電工藝和技術思路肯定不行。但是,不久他就成了專家。
據蘇龍公司黨委副書記何國華介紹,蘇龍公司80%以上的技改課題是由陶建華本人提出的。每一個新的技改項目,他都親自參與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制定技改方案。
在一次鍋爐空預器技改中,陶建華認為設備漏風率高、動靜間隙過大,造成送吸風機電耗高,可以再調小。當時技術人員表示間隙先前調整過一次,已經在許可范圍的下限,無法再進一步下調。陶建華不甘心,親自鉆到里面測量,最后通過在縫隙中加入柔性材料和密封板加裝彈性密封條,解決了這個問題。
當初,陶建華通過對汽機射水泵系統的分析,提出通過技改將兩臺汽機真空系統互聯、共用一臺射水泵的方案。這一技改涉及到火電傳統的技術理念,國內外沒有先例。陶建華硬是頂著壓力,領著技術人員反復試驗并獲得成功。
這項成果發表后,很快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但陶建華自己卻并不滿足。此后兩年,蘇龍公司又對射水泵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改造,使兩臺汽機并用的射水泵的耗用功率從75千瓦降至30千瓦,最終減為22千瓦。
最終,蘇龍公司對射水泵系統的技改較之前年節電60多萬千瓦時,增加收益近20萬元。
降本增收比啥都重要
事不分大小,只要與效益有關,陶建華都愛琢磨個透。而陶建華琢磨最多的還是電煤。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燒“性價比最好的煤”。
陶建華談電煤價格不是多少元一噸,而是多少分一大卡。機組在滿負荷的時候燒點好煤無可厚非,但是在部分出力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讓鍋爐吃點“雜糧”呢?
陶建華還真為鍋爐找到一種很實惠的“雜糧”——煤泥。煤泥跟電廠的粉煤灰差不多,屬選煤廠的下腳料,裝運、存放都是難題,還污染環境。經過設備改造,蘇龍公司135兆瓦系列機組的煤泥摻燒率高達60%。
后來,一個更加大膽的構想在陶建華心中形成并成功實施:自己建選煤廠,對采購進來的煤炭篩選加工成附加值較高的煤炭產品投放市場,謀取更大利潤,剩下了熱值較差的煤炭留給自己摻燒。僅2007年,經過篩選加工,蘇龍公司外銷煤炭500萬噸,最高規格品種的銷售價比原煤高出20%。
2008年,煤炭價格大幅漲價,陶建華發現不太適合電廠鍋爐燃燒的褐煤價格在8月下旬快速下滑,每噸比其他同熱量煤種低100多元。如果褐煤能夠摻燒,可以降低不少發電成本。
于是,他翻資料、找信息,找到科學的理論依據后,立即安排技術人員進行褐煤摻燒攻關試驗工作。9月,蘇龍公司在330兆瓦機組試燒,三天之內,機組摻燒褐煤的比例就達到60%。實行摻燒褐煤后,當月燃煤總成本降低2500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