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三年鑄造精品 軍博館“改換新顏”
中國建筑:三年鑄造精品 軍博館“改換新顏”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7-08-01
隨著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銘記光輝歷史開創強軍偉業——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主題展覽”7月2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歷經三年多加固改造工程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向公眾揭開了“面紗”,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人群。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改換新顏”的正是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旗下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唯一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館),被譽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是很多來北京的游客必經的一站。但自1959年建成以來,軍博館一直沒有進行改擴建,也是首都十大建筑中唯一沒有進行改擴建的工程。作為面向全社會開放的公共文化設施,為了確保公眾安全,改建、擴建、抗震加固成為當務之急。然而,這項工程面臨著任務緊,現場可利用空間狹窄,要保證‘最大展廳、最多高支模、最大樓面承重’的高標準質量等難題,對整體項目工程施工執行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2014年6月4日,中建八局接下了這一艱巨加固改造項目工程重擔,開始了歷時三年多的“改造軍博”之路。
以敢拼超前贏得軍博速度
15天完成13000平米的臨長安街外立面舊腳手架拆除和新腳手架搭建;20天完成地下二層21000平米裝修,440天完成主體結構全部封頂……從嚴冬到酷暑,項目全體人員創造了令人驚嘆的“軍博速度”。
速度并不僅僅意味著快,還意味著分秒必爭的精確。由于軍博館地處北京長安街沿線,西側與中央電視臺舊址一路之隔,與京西賓館隔路相望,運送材料只能在晚上,為施工材料運輸速度、施工空間、設備布置帶來了難度。
“現場可利用空間太狹窄了,而這個工程需要的土方、混凝土、鋼筋、鋼結構等材料的量巨大,材料堆場和臨時設施布置必須進行科學有序的動態布置與管理。”項目經理張學鋒說。
“材料運輸時,一方面要考慮運送有序,另一方面要配合施工順序,我們給材料到場時間進行了精確排序,說要凌晨兩點到,必須兩點到,誤差要小于5分鐘。”中建八局項目部物資部經理吳慶玄介紹道。為了保證形成環形道路,項目部將工程分二期施工,北側車庫工程與主樓分開施工,利用此場地形成環形道路及材料堆場,使材料運送和堆場布置達到效率最大化。
盡管北京APEC會議、9.3閱兵儀式、兩會召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因素的存在,對工期造成200余天的影響,但中建八局趕超進度,圓滿完成了工程節點,“對我們來說,軍博項目意味著挑戰,我們只能贏不能輸。”中建八局項目經理張學鋒這樣表示。
以高科技含量打造軍博質量
軍博館加固改造工程由于軍博館本身展品的特殊性,更為工程進展增加了難度,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承重問題。
以中央兵器大廳為例,中央兵器大廳共8772平方米,長136米,寬64.5米,高27.96米,相當于1.2個國際足聯標準足球場的大小,是全國博物館類最大展廳。大廳里面容納了22架飛機,2艘戰艦、2枚東風導彈、若干門大炮,是整個博物館最亮眼的部分。其中7架飛機懸掛在房頂的鋼屋架上,這些飛機總重達到16.307噸,相當于在屋頂上常年懸掛著4頭成年大象。同時由于這是一個人流量極大地公共場所,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確保大廳頂部鋼屋架的安全與穩定。
項目總工邵學軍介紹,中建八局運用了鋼屋蓋整體提升安裝施工技術,將長136米、寬64.5米、重量892.2噸的屋蓋,采用液壓整體提升上去,并且對飛機懸掛位置選擇進行反復試驗,確保萬無一失。最終飛機懸掛后,鋼架累計變形量僅8毫米。
地下一層重武器展廳樓面承重每平米達到了3.6噸,是普通高層住宅承重的18倍,為博物館類工程樓面承重之最。
整個擴建工程為地下兩層、地上四層,除局部夾層外層高均超過8米,局部層高達24.3米。全部為高支模架區域,一層地面每米梁重達10噸,單根梁重240噸,堪比小型橋梁,可以用巨型梁來形容。項目部將高支模架施工作為整個工程施工中的重中之重來控制,采用了新型模架體系——承插式盤扣腳手架支撐體系,是全國高支模應用面積最大、用量最多的工程。
項目生產經理茍連奇表示:“我們中建八局就要保證‘最大展廳、最多高支模、最大樓面承重’的高標準質量,就要打造最精益求精的軍博質量”。整個項目過程中,中建八局完成國家專利10項,省部級工法4項。
以匠心傳承延續軍博空間記憶
“其實軍博這個建筑本身就是一個歷史文物”,項目執行經理任超平介紹說,“無論是正門上方毛澤東主席親筆書寫的匾額、歷任領導人走過的正門踏步臺階、還是用戰爭時期的炮彈殼熔鑄而成的銅門,都是不可復制的珍貴文物。”
面對這個“大型文物”,中建八局在改擴建之初就確立了改造思路——修舊如舊加傳承創新,在保存其建筑風貌的同時,將軍博改建成一座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現代化、高水平的綜合性軍事博物館。
如何傳承原有造型風格和空間記憶,讓‘舊在新中延續,讓新在舊中生長’,是我們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中建八局軍博項目經理張學鋒說。
50多年前的建筑,能找到的建筑圖紙所剩無幾,僅有的幾張也是手繪的。為了實現“新”“老”建筑無縫對接,在設計環節沿用老建筑經典的縱向三段橫向五段的構圖手法,形成“新老一致”的美學節奏。細部以舊續新,延續老館經典的山花、柱式、檐口、柱廊等基本構成元素,使其煥發新的生命,實現建筑生命的一脈相承。主體呈支撐升起形態,空間結構以匯聚升起呼應新老館的融合,新館在老館中生長,實現了空間的延續,體現了歷史的傳承。
在軍博11000多平方米的南立面施工過程中,項目部區段長張華手里有的只是一張照片,三個月里,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外腳手腳上爬上爬下,一手拿著照片,一手拿著紙筆,一平米一平米對照,一平米一平米繪制施工圖,最終,整個建筑被完美還原。
為了還原50多年前的軍博館所使用的琉璃瓦,項目部找到擁有百年歷史的廠家,按原尺寸定制打造,修復老館琉璃瓦檐口,使其重新煥發光彩。而在擴建部分,項目部創新采用一種仿琉璃釉面陶板,在外觀效果與“老檐口”一致的同時,更加具備安全、環保、耐久的特性。軍博館540平方米貴賓廳的屋頂,由曾經為故宮彩繪的中國著名彩繪大師高成良親臨指導,他的門人帶領團隊純手工描繪。
總面積從原先的6萬平方米擴大到15萬平方米,陳列展覽面積從3萬多平方米擴大到近7萬平方米,并引入了更多的“高精尖”兵器,有飛機、坦克、大炮等,成為了一座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現代化、高水平的綜合性軍事博物館。
老軍博館是一個時代的印記,記錄了大半個世紀中國歷史變遷,新軍博館是新的延續和發展,還將繼續記載中國未來的發展歷程。(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