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水電站主體開建 系全球在建規模最大水電工程
白鶴灘水電站主體開建 系全球在建規模最大水電工程

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08-03
8月3日,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在建規模全球第一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全面建設。自此,歷時10多年的科研、勘測、設計和6年多籌備,經國務院審批同意,由三峽集團投資建設的白鶴灘水電站,與烏東德水電站這兩座千萬千瓦級巨型水電站同時進入了主體工程大規模全面建設的新階段。
這是繼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建成投產和烏東德水電站核準建設以來,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加上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三峽集團將在長江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
白鶴灘水電站壩址位于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和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境內的金沙江干流下游河段上,屬于國務院已批復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中的一級水電站,是三峽集團開發建設的金沙江下游四個水電梯級——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中的第二個梯級。工程開發目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航運、攔沙,并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白鶴灘水電站下游鳥瞰圖
白鶴灘水電站工程裝機總容量1600萬千瓦,多年平均發電量624.43億千瓦時,相當于北京市2015年全年用電量的三分之二。白鶴灘水電站與裝機總容量1020萬千瓦的烏東德水電站建成后將成為國家能源戰略布局“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點,成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引擎”。金沙江下游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個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646萬千瓦,年發電量達1900億千瓦時,相當于“兩個三峽工程”。
白鶴灘水電站采用混凝土雙曲拱壩壩型,壩高屬300米級高拱壩。水庫具有年調節能力,正常蓄水位825米,防洪限制水位785米,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3萬平方公里,占金沙江流域面積的91%。水庫淹沒影響涉及川、滇兩省近10萬移民。根據施工總體規劃,白鶴灘水電站大壩將于2021年5月下閘蓄水,同年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全部機組將于2022年底建成投產。
白鶴灘水電站是僅次于三峽電站的全球第二大水電站。它的建設,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提升我國裝備制造能力和流域防洪減災能力、助力庫區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白鶴灘水電站是代表著世界水電最高水平的創新工程和智能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建設規模之大、難度之高、影響之深遠,位居世界水電工程前列,需要攻克復雜地質條件下全壩采用低熱混凝土澆筑施工、高地應力條件超大規模地下洞室群開挖支護、千米高邊坡地質穩定與施工安全、百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制造安裝等一系列世界級難題。特別是白鶴灘水電站將首次全部采用我國國產的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這是我國重大水電裝備繼三峽機組國產化之后、在向家壩80萬千瓦機組國產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又一次歷史性的巨大飛躍,將開創世界水電百萬千瓦級水輪發電機組的新紀元。 三峽集團在承襲溪洛渡工程“智能大壩”先進建設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智能建造”的理念。通過實施“智能建造”,可有效解決白鶴灘水電站拱壩的一系列技術及管理問題。白鶴灘工程建設過程中的一系列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將全面提升我國水電行業的勘測、設計、制造、施工、運行管理水平,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中國水電行業在世界的引領地位,助力“中國制造2025”。
白鶴灘水電站是構筑長江生態屏障的重要一環,與流域梯級水庫群共同承擔著涵養、修復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大責任。白鶴灘水電站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二氧化硫17萬噸、氮氧化物約15萬噸,能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節能減排效益顯著。
白鶴灘水電站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支撐項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性工程,對推動庫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民生工程,對拉動經濟增長、帶動勞動就業、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助力四川、云南兩省打贏脫貧攻堅戰,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白鶴灘水電站主體工程的大規模施工建設,是我國水電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三峽集團將切實踐行“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電開發理念,積極履行中央企業社會責任,認真做好移民后續工作,把金沙江下游電站建設、移民安置與精準扶貧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移民早搬遷、早發展、早致富,促進水電開發與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