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開拓商業航天市場新思路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開拓商業航天市場新思路

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發布時間:2017-08-10
當下,國內外小衛星公司如雨后春筍般,迎著朝陽茁壯成長。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下半年后,國內將有4至5家成熟的民營衛星公司進入組網發射高峰。
憑借得天獨厚的快速、靈活發射優勢,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自誕生起便被冠以“商業化、國際化”的標簽。面對商業航天大市場,長十一正馬不停蹄地做著自選動作。
挺進商業航天大風口
“我們的目標和出發點是用航天成果普惠眾生,用科技進步的力量改變世界,搭起每個人與太空的橋梁。”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十一總體主任設計師嚴寶峰一語中的。
“中國常規液體運載火箭國家任務重,迫切需要提供適應小衛星商業發射市場需求的火箭。”長十一型號辦主任金鑫說。
走商業化、國際化道路,長十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高頻次發射能力。長十一依靠自主移動測試發射平臺,“因為發射靈活機動,甚至可以在海上實施發射,因此能夠開展高頻次發射。” 嚴寶峰說。
其次,快速履約的能力。如果一家小衛星公司今年成立,明年就要發射一顆星,從提出需求到實施發射也就半年的時間,長十一完全可以滿足客戶的時間需求。
目前,長十一主要瞄準國內低軌小衛星市場,已拿到十幾億元訂單。此外,長十一項目組已對30多家衛星用戶建立了名錄,并與7家衛星公司協調ICD技術文件,正為10余家潛在用戶做發射論證方案。
在抓住國內市場的同時,長十一項目組還在國際市場開疆辟土,正與白俄羅斯、烏克蘭、沙特、丹麥、德國等國小衛星公司或大學團隊接洽。“我們正在努力把火箭‘推’出去。”金鑫說。
成本控制“不做錦上添花”
“目前,在國際商業發射中,小型運載發射報價一般為每公斤2~5萬美元。未來,我們的發射報價將不超過每公斤1萬美元。”長十一總指揮楊毅強說。
降低火箭成本的核心是降低研制成本。“降成本的原則是‘不做錦上添花’,簡化系統,優化元器件。”金鑫說。
“我們精雕每一個技術點,精挖每一處設計余量。”嚴寶峰說,他們利用前兩發火箭的飛行數據找設計余量,在保證可靠性的前提下取消了一些產品,已使火箭運載能力提高了50公斤。
然而,僅靠在原技術型號上做減法還遠遠不夠。目前,長十一項目團隊正在研制的新型商業固體運載火箭起飛重量115噸,整流罩最大直徑2.9米,700公里軌道運載能力將達1.5噸,將覆蓋絕大多數低軌衛星發射需求。
據悉,這型新研火箭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型按成本目標設計、生產、運營的火箭。“如今必須出去做調研,我工作十幾年了,這還是第一次遇到。”嚴寶峰說。
此外,新研火箭將打造 “超強大腦”,通過單機集成,實現箭上電器一體化。“未來,我們還將利用智能化技術打造‘智慧火箭’,遠程發射支持系統建成后就可以靈活選擇地點發射火箭。” 嚴寶峰興奮地說。
為進一步提升價格競爭力,長十一團隊還初步探索以積分制和會員制吸引客戶。
高質服務贏客戶點贊
用楊毅強的話說,目前長十一項目團隊正在為商業發射所做的準備,可以歸納為12個字:正視聽、展形象、聚人氣、促轉型。
所謂正視聽,即加大宣傳、包裝力度。按照“眾籌”理念,明年長十一將發射首發“太空班車”。展形象則重在推介產品與服務。“如果得知一家小衛星公司成立了,哪怕只是小團隊,‘兩總’也要帶頭去拜訪。”楊毅強說。
聚人氣是指把老牌國企、新興民企等聚在一起,共商中國航天發展大計。所謂促轉型,即促進管理模式轉型升級。“生產管理模式要由定制式轉為貨架式,長十一也必須要進行產品化。”楊毅強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