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下水
亞洲最大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下水

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7-11-03
11月3日,隨著船閘緩緩打開,由中國交建所屬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航局”)投資并聯合設計,上海振華重工建造的6600千瓦絞刀功率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在江蘇啟東成功下水。“天鯤號”的成功下水,標志著中國疏浚裝備研發建造能力進一步升級,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建成后它將取代“天鯨號”,成為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
自主設計 開啟中國疏浚裝備制造新時代
早在2015年,中交天航局就啟動了新一代重型自航絞吸船“天鯤號”的建造工作,此時距離赫赫有名的“天鯨號”交付使用不過5年時間。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來疏浚和吹填造地工程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顯現,同時也是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建設海洋強國之重器的要求,中交天航局進一步提速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研發創新工作。
挖泥船除了在航道疏浚和港口碼頭建設領域發揮重大作用外,還催生了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像連云港海濱新城項目、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人工島項目等,其用地大都來源于挖泥船的“填海造地”。
相比“天鯨號”,“天鯤號”無論在技術性能上,還是裝備國產化程度上都更進一步。“天鯤號”不僅是國內首艘從設計到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自航絞吸船,也是國內首艘采用全電力驅動型式的自航絞吸船。
據介紹,“天鯤號”挖掘系統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絞刀電機額定功率6600kW,最大功率可達9900kW。絞刀轉速可根據土質的變化進行無極調速,兩臺驅動電機可根據挖掘功率的需要選擇單機或雙機運轉,其挖掘功率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泥泵電機總功率17000kW,最大排距15000m,輸送系統能力世界第一。
為了說明“天鯤號”挖掘能力的提升程度,中國交建企業文化部副總經理查長苗形象地打了個比方:“假設‘天鯨號’是一個壯漢,靠肩膀平地運沙子,500米范圍內,他每天可以運1方沙子,‘天鯤號’則是可以在30米水深底下,1小時多運1500方沙子,并且還能多運10公里,就是這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天鯤號”擁有全球最強的適應惡劣海況能力,船橋架重量高達1600t,可滿足挖掘高強度巖石的需要。重型橋架采用上下雙耳軸形式,可實現6.5-35m挖深范圍,該船35m的最大挖掘深度居世界前列,亞洲第一。“天鯤號”橋架配置的世界最大的波浪補償系統,可保證船舶在大風浪工況下的施工安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并且全球首創在重型自航絞吸船配置鋼樁臺車/三纜定位雙定位系統。
“天鯤號”在疏浚三維土質建模與顯示、實時潮位推算、能效管理、大數據分析和智能自動挖泥控制等方面也進行了創新研發,形成國際領先的新型自航絞吸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統。
“這標志著我國疏浚裝備制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董事長鐘文煒這樣表示,“‘天鯤號’是在上海振華重工制造的,兩家的合作表明中國交建在疏浚行業具有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天鯤號’的建造成功實際上也是中國綜合國力的一種展現。”
不忘初心 天航人矢志創新終圓夢
亞洲最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天鯤”號的背后,凝結的是幾代天航人辛勤的汗水。
自古以來,我國是疏浚大國,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然而,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中國的疏浚技術裝備慢慢落在了后面。“中國疏浚業的120年里,其中100年的時間里我們的船都是靠進口的”,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感慨道。
1964年,我國僅引進的航津浚102輪就花了4噸黃金。主力疏浚船舶的引進不僅花費昂貴,國外廠商還對中國進行了技術封鎖,所有參數均嚴格保密。為了更好地發展中國疏浚裝備產業,以曾任天津航道局總工程師的李毓璐為代表的老一輩天航人走上了疏浚裝備國產化的道路。
進入21世紀,受國內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基本建設投資的拉動,深水航道建設和填海造地工程開始大規模的興起,國內疏浚市場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蓬勃局面。
“真正的國產化是從2005年之后。”顧明表示。2006年,天航局成功建造中國第一艘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現代化大型絞吸挖泥船“天獅”船,徹底打破了國外挖泥船的技術壟斷。以此為開端,天航局自主設計建造各種類型挖泥船30余艘,其中包括現役亞洲最大的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鯨”。這些船舶的成功建造,使中國挖泥船建造水平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并帶動了我國挖泥船絞刀、耙頭、泥泵等關鍵機具,裝備及零部件的國產化之路,帶動了我國疏浚裝備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21世紀初,我們就分專業組建團隊開始了研究,現在這支隊伍有400來人,形成一心一院一室一站五機的研發體系。這才為后期天航局幾十艘大船的建造奠定了基礎,其中就包括功勛船舶‘天鯨號’,還有我們今天下水的自主設計建造、擁有完全知識產權、代表中國疏浚業最高建造水平的‘天鯤號’。”顧明表示。
敢于創新,善于創新,這是天航局能夠迅速提升我國挖泥船建造水平的關鍵所在。“天鯤號”的成功研制,實現了我國重型自航絞吸船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核心技術的掌握,填補了我國自主設計建造重型自航絞吸船的空白,使我國挖泥船設計和建造技術躋身世界前列。
創新驅動 打造建設海洋強國利器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天鯤號”便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豐碩成果之一。
我國的疏浚裝備先后走過了整船進口、國外設計國內建造、國內自主設計建造等階段的曲折道路,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十九大報告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二千多年前,莊子夢見鯤鵬水擊三千里,扶搖直上九萬里。如今,名為“天鯤”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成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建設科技強國、建設質量強國、建設交通強國、建設海洋強國路途中邁出的堅實一步。
中國交建港珠澳大橋、“天鯤”號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型裝備制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改革發展帶來的歷史性進步,正如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回顧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工作時說,過去五年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 孫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