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門頭溝無煤化之路看“氣化京津冀”
從門頭溝無煤化之路看“氣化京津冀”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1-03
歲末年初,北京市門頭溝濱河小區國信供熱廠,兩根60米高的大煙囪赫然聳立。一根連著停用的排煙煤爐,一根連著燃氣鍋爐;一根磚壁上累累黑斑,封存著門頭溝厚重的過去,一根吐著騰騰蒸汽,撥開昔日古老煤都清澈的未來。
2016年,因為天然氣快速覆蓋,這里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25.3%,在北京市各區排名第二,成為綠色產業明珠、京西魅力新城。
以前,這里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元明清三朝北京城的建設和發展,催生了這里煤炭行業的繁榮。“日行千里路,夜走萬川巖,馱去烏金寶,換回古銅錢?!摈[次櫛比的煤鋪商號,源源不斷的運煤商旅,蜂擁而至的掘金夢想。上個世紀50年代,北京一度成為全國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
因煤而興,因煤而傷。
1935年,北平師范大學的師生在《門頭溝印象》里寫道:80%以上是礦地,這里形成一個黑的世界。泥土、房舍、溝渠里的水,甚至人們的臉和手,幾乎全是黑的;道路上的煤土,都成了細細粉末,即便是天晴無風日,也是塵土飛揚……“家有半碗粥,不去門頭溝”成為當地的名句。
京西煤都走出歷史的重重“霧靄”,得益于與清潔能源天然氣的美麗邂逅。
2006年,一群“紅工裝”來到門頭溝,深入大山勘察設計。不久,載著壓縮天然氣、印有寶石花的CNG車開進了山溝溝。十多年來,為了跟上門頭溝棚戶區改造和“煤改氣”加快推進的步伐,負責供氣的昆侖能源調動氣源、運輸、施工和管理優勢,克服山險地狹、居民分散等困難,形成了燃氣管道延伸為主、LNG點供為輔、CNG配送補充的全方位供應格局。2016年冬天,海拔600米的古鎮潭柘寺鎮結束了幾百年伐柴燒煤的日子,就在離古寺不遠的山腰,聳立著一座現代化的LNG橇裝站。天然氣不僅“下鄉”而且“上山”。
因氣重生,因氣而靚。
坐在煤車上的門頭溝正在步入“無煤化”時代。到2017年,昆侖能源、華港燃氣在門頭溝地區的燃氣管網總長近300公里,天然氣覆蓋超過97%。
俯瞰整個燕趙大地,“氣化京津冀”宏偉藍圖正在徐徐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石油先后建成投產了陜京四線寶坻—香河—西集聯絡線天然氣管道,港清三線、唐山LNG外輸管道等一批項目,形成了7條管道、5座儲氣庫以及1座LNG接收站向京津冀地區供氣的格局。5年來,輸入華北地區的天然氣保持年均兩位數增長。截至2017年11月底,累計供氣1100多億立方米,按等熱值計算相當于替代2.4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4.3億噸。2017年年初,首都北京徹底告別了燃煤發電的歷史。
村村通、戶戶通,以氣代煤遍地開花成為近年華北地區民生改善一大亮點。
“從小家里就燒蜂窩煤做飯,沒想到年紀大了趕上天然氣,比燒煤方便多了。”“燒煤時,白衣服沒法穿,現在洗澡取暖都很方便?!睒銓嵉脑捳Z折射的是京津冀煤改氣推進更快、能源底色更綠、發展底氣更足。
背靠宏大的華北天然氣供應網絡,門頭溝進入藍金時代。昔日煤車不絕、塵粉揚天的山澗古道,眾多“驢友”登山駐足,生態旅游、高新科技成為這里的新名片。門頭溝正在青山綠水間續寫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