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發布 京滬深位居人才規模指數前三甲
《2018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發布 京滬深位居人才規模指數前三甲

文章來源: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6-12
近日,中智公司發布《2018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報告共685頁、約76.8萬字,報告旨在通過調查城市人才運營環境中的競爭情況、盤點和分析城市人才政策及國外人才政策,以便了解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和發展現狀并建言獻策。
報告選取了2017年中國GDP總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人才規模指數、人才結構指數、人才創新指數、人才發展指數、人才效能指數、人才生活指數6大維度41個指標綜合測算了2018年中國城市人才競爭力指數。報告發現,城市人才競爭力通常與城市經濟、產業發展和人力資本投資有著密切關系,在人才規模指數、人才創新指數、人才發展指數、人才效能指數排名前三的均是北京、上海和深圳;人才結構指數排名前三的是北京、上海和南京;人才生活指數排名前三的是深圳、北京、廣州。城市人力資本的存量、結構、創新和發展、人力資本投資和收益仍在具有明顯的地域集中性,人才的遷移和變化與城市的產業發展尤其是中高端產業發展關聯密切,未來大型城市圈與國際化接軌是城市群發展的趨勢之一,城市人才激勵因子將可能呈現一種均衡狀態并導致各城市之間的人才競爭均衡。
報告還指出,城市正加強引進國際人才,建立國際人才評估認定標準與體系、柔性引才、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跨國發展、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建設等。城市人才引進、發展和保留是一個全流程、循序漸進的整體過程,需要理解市場中的供需關系,努力輸出更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未來的城市人力資本形態可能將更加多元化,城市未來人才結構將愈來愈形成人工智能加人類智能的局面。城市將演變成全職雇員與自由工作者組成的混合體,工作也將由全職員工、自由工作者、外包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平臺、人工智能等協同完成。
此外,報告還對國際人才政策與實踐進行了比較研究,并重點分析了三個典型城市新加坡、美國、英國的人才引進政策。
【責任編輯:駱秧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