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電后,老撾深山里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通電后,老撾深山里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文章來源: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發布時間:2018-07-03
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為南方電網首個開工建設的海外BOT投資項目。林丹丹 攝
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為南方電網首個開工建設的海外BOT投資項目。電站建成以后,每年可為老撾北部提供7.59億度電,預計將讓200多萬人用上綠色電能,不僅解決老撾北部缺電問題,還給當地移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8年6月26日,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迎來正式下閘蓄水的重要時刻,這標志著該水電站首臺機組已發電在望。老撾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總經理姬長青表示,此次蓄水是該項目實現發電前的最重要節點,在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首臺機組發電已指日可待,水電站從此由建設期邁向收獲期,是南方電網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又一個堅實的腳印。
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南塔河項目團隊多年駐守在鄰國老撾的深山密林中,歷盡艱險,最終項目順利于2013年底開工建設,目前仍在建設當中。2018年4月3日,老撾南塔河電站建設項目全部11個安置點37個村1734戶9296人的移民搬遷工作全部完成,提前兩個月完成該重大節點目標,也標志著老撾南塔河移民工作從搬遷安置轉入生計恢復階段。從2014年10月到2018年4月,在三年半的時間里,南方電網老撾南塔河公司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移民搬遷近萬人的壯舉,這是老撾水電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績。
資料圖片
這一“藏”在老撾深山里的水電站,到底給老撾人民帶來了些什么?南方電網特派記者深入走訪幕后現場,帶大家一起去了解關于南方電網海外工程建設的點點滴滴。
見證移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老撾博喬省帕烏冬縣哈莫安置點是該水電站項目最大的移民安置點。林丹丹 攝
從一條寬敞的大道修到村口、大片土地被碾壓平整、一座座紅色的吊腳樓房建設完成,供水、供電、市場、衛生所、寺廟和學校等公共設施逐一完善,到一批批庫區移民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搬遷入住,南塔河河畔百姓的生活通過南塔河1號水電站建設的契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哈莫安置點的村長曾說過,“我一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住在有路有電的地方”。林丹丹 攝
老撾博喬省帕烏冬縣哈莫安置點是其中最大的安置點。走進哈莫,很能感受到村民幸福滿滿的新移民生活。這里的村長曾說過,“我一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住在有路有電的地方”。由中國南方電網和老撾國家電力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的推進,幫助他實現了夢想。
在移民搬遷前,老村莊沒電也沒有路,大多數村民只能以種山稻為生,經常出現青黃不接的日子。現在通電通水后,大部分村民像村長一樣紛紛改做各種生意,日子也越過越好了。
哈莫安置點村長新房子的院子里,還停放著新購置的運輸車。林丹丹 攝
在搬遷以前,村民們的心情都很矛盾,既有對新生活的期盼,也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天然恐懼。當看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移民新房,整潔的街道,完備的供水供電工程,寬敞的學校教室,完善的醫療衛生所和市場……一切都比想象中更美好。“以前我和村民都不明白這個項目的意義,現在我們搬遷后都理解了。”哈莫安置點村長相平說這番話的時候,臉上掛著幸福而滿足的笑容。
當地政府工作人員遙望著庫區移民安置點,感受著老撾南塔河水電站項目給當地村民帶來的變化。林丹丹 攝
他說:長大后想成為電力公司的一員
一位小學女生說起學校的變化,臉上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老村里的學生過去到最近的學校上學要乘船2個小時,為了節省往返時間,只能擠在狹小破舊的宿舍里。現在他們已在新建成的學校上課,“這里的學校比以前大,人數多很多,我也多了很多朋友。”一位小學女生說起學校的變化,臉上露出了靦腆的笑容。
這位初一男生說喜歡新學校,因為這里有電風扇。他還說長大后希望能成為電力公司里的一員。林丹丹 攝
“我喜歡新學校,因為有電風扇,而且桌椅都是新的。”正在讀初一的男生博農說,以前上學需要一個半小時,所以以前都是住宿的,一周回一次家。他還說,長大后想成為電力公司的一員。
新學校的課室寬敞又明亮。林丹丹 攝
據學校老師反映,以前的學校很少老師,學生也是要從很遠的地方過來上課,所以很多學生都不想來上學。新學校交通方便,即使是小學生也可以自己走路來上學,該移民安置點的上學普及率也達到了80%。
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公司給移民學校陸續捐建“南方電網電教室”。林丹丹 攝
南塔河項目在幫助當地移民通水通電通路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移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增進他們與外界的溝通了解,選擇所屬11個移民安置點部分移民學校陸續捐建“南方電網電教室”。在繼2017年11月老撾總理見證哈莫移民安置點“南方電網電教室”捐贈活動之后,董緹移民安置點“南方電網電教室”的捐贈也在2018年4月26日完成了。
“零零后”孤女:真的很感謝他們
在老撾南塔河那列縣那列村有一間新建成的小屋,這里住著一位“零零后”蔣康。林丹丹 攝
在老撾南塔河那列縣那列村有一間新建成的小屋,這里住著一位“零零后”蔣康,今年剛滿18歲。她是一名孤兒,在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失去了雙親,由寺廟里的僧人撫養長大。南塔河水電站項目移民環境部的工作人員得知該情況后,為她蓋建了新房子,并且還不定期捐贈生活用品。蔣康有了自己的新家,還有了更多關心幫助她的人。“我現在住的房子是水電站項目援助的,在那里工作的叔叔之前也捐助了許多物資給我,所以我非常感謝他們。”
老撾深山里的“零零后”蔣康有了自己的新家,還有了更多關心幫助她的人。林丹丹 攝
“你知道幫助你的是中國人嗎?你對中國有什么印象?”記者問道。
“我知道這是一個中國項目,他們在這里建造水電站。”蔣康靦腆地笑著回答。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看著遠處安置點庫區移民搬進的新房子,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團隊成員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林丹丹 攝
浩大的移民搬遷工作已完成,南塔河水電站項目移民部的工作卻依然在繼續,生計恢復發展計劃正在持續進行中。據了解,能夠滿足所有移民戶的生計恢復土地已經找到,會分配到各個移民戶。另外,項目公司還出資在該安置點建設一個標準的農業試驗站,并聘請老撾知名大學的農業專家和教授來對移民進行種植和養殖的技術培訓,使每戶移民都有機會在此輪扶持中學到一技之長,為后期的穩步致富打下基礎。村長說,村民們現在對種菇和養殖都很感興趣,以前每個月25日會有趕集日,村民們都把自己的物品拿來賣,但現在這種交易已成常態化,每天都可進行買賣,生活越來越便利。
據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副總經理兼老撾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鵬透露,項目公司將開拓出一條有老撾特色的水電工程移民生計恢復之路。林丹丹 攝
在做好移民生計恢復的同時,該水電站項目也相當注重對當地環境的保護。南方電網國際公司副總經理兼老撾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孫鵬告訴記者,“生計恢復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項目公司根據情況加快當地種植和養殖技術培訓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開拓出一條有老撾特色的水電工程移民生計恢復之路。我們要在后續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按照他們原來的生活水平至少要翻一倍。既能使移民生活富足,又保住我們的青山綠水。”
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標不斷推進
在哈莫安置點村長新房子門前最醒目的位置,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中文:“富有、平安幸福”。林丹丹 攝
從2014年10月到2018年4月,在三年半的時間里,老撾南塔河公司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移民搬遷近萬人的壯舉,為項目在2018年下閘蓄水和發電打下堅實基礎。
孫鵬表示,國內的管理與當地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保障項目進行的必要條件。老撾政府希望通過項目開發帶動當地貧困人民脫貧,給當地貧困縣村提供發展機會。這是老撾政府的初衷,政府支持力度也很大,這給本項目移民工作提供了很多支持與幫助。據老撾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建透露,該項目符合“一帶一路”提出的設施聯通、民心相通理念,做好移民安置規劃、以老百姓利益為出發點、惠民利民、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到項目帶來的好處,是項目移民工作成功的關鍵。
老撾南塔河1號電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建說,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到項目帶來的好處,是項目移民工作成功的關鍵。林丹丹 攝
移民搬遷工作的圓滿完成,也標志著南塔河1號水電站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生計恢復工作將是下一步移民安置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哈莫安置點村長新房子門前最醒目的位置,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中文:“富有、平安幸福”。這既是庫區移民的美好愿望與期盼,也是老撾南塔河1號水電站項目的最終目標。移民搬遷工作的順利完成,為電站蓄水發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有力地推動了庫區移民生活改善,并且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南方電網老撾南塔河項目公司將繼續立足移民一線,為實現項目移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最終目標貢獻力量。
我是南方電網人,我在老撾!林丹丹 攝
老撾南塔河項目所處地區目前缺電嚴重,居住偏遠地區的大部分老撾居民還未通電。老撾南塔河1號電站項目影響涉及兩個地區如瑯南塔省的那列縣和博喬省的帕烏多縣,移民安置點有11個,是老撾境內移民最多的電站項目。“水電站項目的建設、投運,對老撾有著巨大的社會意義。”姬長青如是說。我們可以展望一下:到該項目全廠投運之時,每年的發電量約7.59億千瓦時,能極大地改善老撾北部的電網結構,為當地及泰國北部、緬老邊境地區提供電力,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的電力保障。(林丹丹 黃昕 阮曉光 楊毅 羅婧如)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