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套自主研發海上三維地震導航系統裝上物探船
國內首套自主研發海上三維地震導航系統裝上物探船

文章來源: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07-12
7月5日,由中海油服物探事業部國產“海途”綜合導航系統(下稱“海途”系統)研發項目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聯合研制的7套綜合導航系統平臺Ⅱ型(下稱InspⅡ型)線路板順利通過各項測試。
作為“海途”系統的關鍵設備之一,InspⅡ型優化了數據接口,時間同步精度控制在1毫秒之內,對外部設備觸發響應時間小于50微秒,達到了國際同類設備的技術水平。
“InspⅡ型的研制成功,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而且具備較大的價格優勢,比采購國外設備節約高達70%的費用。按照計劃,InspⅡ型即將應用于我們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套高精度深水勘探成套裝備試生產作業中。”INsp項目負責人胡廣浩表示。
一窮二白打根基
綜合導航系統具備外部設備控制、水下設備定位計算等諸多功能,直接關系到海上地震勘探的作業精度,對后期的地震數據處理以及鉆井定位有著重要作用,是海上地震勘探作業的控制和指揮中心,可謂物探船的“大腦”。
幾十年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領域在用的綜合導航系統一直依賴進口,不僅每年需要支付高達千萬元的昂貴費用,還在勘探作業新方法、新技術等方面受制于人。
這種狀況在市場行情好時或許感覺不到緊迫,但在如今全球石油行業“重新洗牌”的大背景下,面對國際市場的殘酷競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地震勘探裝備研發迫在眉睫。
“我們是從2011年開始研發‘海途’系統的,從二維樣機到二維生產,然后是三維樣機,再到今天的三維工程化軟件,‘海途’就像我們的孩子,在大家的細心呵護下一點點成長起來。”談及多年研發歷程,“海途”系統項目總負責人阮福明頗為感慨。
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刻骨銘心。7年時間,在國內研發歷史空白的情況下,面對導航軟件涉及專業廣、功能耦合性要求高、數據運算量巨大、數據精度要求高等一系列困難,研發項目組從一窮二白開始,寫代碼、做設計、制訂方案……坐落在塘沽海川路的控制系統研發實驗室,成了研發項目組成員的第二個家。
7年間,他們在任務緊、人員少的情況下,經常舍棄休息時間,泡在實驗室,加班加點攻克難關,最終成功研發出一套與國外軟件功能相當的自主軟件。其間,他們編寫出軟件源代碼30余萬行,申請發明專利9項、授權8項,發表論文6篇,為“海途”系統的國產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行家跨界解難題
綜合導航系統涉及的領域較廣,包括地震勘探、投影定位、數學建模、軟件設計等專業,對研發人員的復合型專業背景要求較高。然而,研發項目組人員多畢業于計算機、勘探等單一學科,如何讓研發人員盡快達到項目要求,成為研發項目組亟需解決的一大難題。
“不要墨守成規,既然工作需要,那么我們可以學,不會勘探的測繪人員不是好的IT工程師。”一次項目組內部會議上,阮福明略帶詼諧地鼓勵大家說。
測繪專業出身的系統工程師張昊楠,如今編寫起軟件程序有模有樣;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胡廣浩和王斌,講起地震勘探知識來頭頭是道。一次海試,水下設備前部定位精度偏差稍大,張昊楠同其他項目人員反復利用多學科知識,經過上百次試驗,十余次更換位置轉換參考坐標系,最終找到了合適的參考坐標系,順利解決了問題。
正是靠著項目組人員這種鉆研好學、鍥而不舍的精神與毅力,他們使水下設備的定位精度達到國際同類軟件的水平。并且,隨著對核心算法的掌握,“海途”系統對水下設備的容錯率可以隨著海況等外界因素的變化而調整,這就打破了國外軟件的限制,對一線作業效率的提高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好鋼用在刀刃上
任何軟件的研發,都是為了更好的應用。“海途”系統歷經7年的摸索,進行了大大小小海上試驗數十次,而每一次試驗的開展,都離不開兄弟單位的支持與指導。正是通過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不懈努力,“海途”系統才能收獲現有的成果。
“‘海途’綜合導航系統的研發是極具意義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盡快通過國家行業標準認證,讓研發應用于生產。希望以后‘海途’系統在擺脫國外壟斷的同時,著眼于解決油公司的迫切需求,加快相關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推廣,在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中發揮推動作用。”“海途”系統項目驗收組、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部相關人員在驗收會上提出期望。
截至日前,“海途”系統正在籌備常規三維地震勘探的試生產作業,并計劃于2019年實現多船聯合作業、寬方位作業等非常規功能。隨著研發步伐的穩步邁進,“海途”系統注定會在中國海油勘探史上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