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棗礦集團: 采煤智能化實現減負增效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 采煤智能化實現減負增效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0-02-05
“機器越來越‘聰明’,采煤工作面需要的人越來越少了。”在山東能源棗礦集團付村煤業的3上1009工作面,生產科長劉亞運對記者說。
換上工作服,穿上雨靴,戴上頭盔、礦燈和呼吸器,記者“全副武裝”跟隨劉亞運乘坐罐籠,來到480米深的井下,步行前往約兩公里之外的采煤工作面。然而,一路上記者卻沒有見到其他人,直到在位于井下巷道中的集控室,才看到幾名工人正在忙碌。
“我們在這里的時間,比在采煤一線多。”技術員張強勇說,去年5月底,付村煤業的“智慧礦山”開工建設,1009工作面經歷了生產流程再造。他們在集控室,像開車一樣拉動操縱桿,就能遠程操作各種設備完成截割、落煤、運輸等工作,徹底告別了現場操作、打點啟動等傳統流程。
繼續前行抵達采煤工作面,記者正趕上停機檢修。走到6米多高的液壓支架前,劉亞運告訴記者,采煤作業需要確保36噸重的支架隨進度向前移動。以前工人需要根據支架的動作順序,逐步按下各個按鈕;現在支架自己就能跟著采煤機前進,比人工操作更精確。
不僅是采煤環節,付村煤業1009工作面從截割到運輸的各個生產環節,如今都已經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甚至只要在地面的調度中心按下“一鍵啟動”按鈕,井下泵站、皮帶、轉載機、運輸機、采煤機等裝備就可以按順序依次啟動。劉亞運說:“人員在井下的主要工作是巡查設備,不再需要守在采煤機旁邊直接參與采煤了。”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一個生產班組有30多個人,現在只有7個人。”1990年出生的劉亞運說,人雖然少了,但生產能力只升不降,7個人每天可采煤一萬噸。在“機器換人”、智能化開采等生產方式的推動下,付村煤礦取消了夜班生產這一采掘業的傳統;一線采煤工人都換成了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看家本領,除了采煤,還有跟各種智能化機器打交道。
在劉亞運看來,用不了太久,煤礦生產就可以實現無人化。他指著井下隨處可見的攝像頭等傳感設備說,生產中源源不斷積累的數據,正在讓機器邊工作邊“學習”、越來越聰明;巡查、維護等工作,將來也可以交給機器人。
“國家的經濟建設,離不開煤炭的穩定供應;但從安全角度,在井下采煤的人越少越好。越來越聰明的機器、越來越智慧化的采掘業,正在讓煤炭生產越來越安全。”他說。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