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交通集團首創橋上搭“隧道” 解決塔錨牽手難題
廣東省交通集團首創橋上搭“隧道” 解決塔錨牽手難題

文章來源: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0-12-03
12月1日,廣東省交通集團所屬清云高速發布消息,根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近日出具的科技查新報告顯示,肇云大橋南側錨碇創新性采用的“通道錨”方案,作為懸索橋主纜錨固體系的新型式,為世界橋梁界首創。
查新機構對數據庫進行檢索,通過對比國內外54篇相關文獻得出結論,“通道錨”基礎在肇云大橋項目中的采用為國內外首次,解決了路線位于緩和曲線條件下主纜橫向偏角問題。
橋上搭“隧道”,解決索纜“牽手”難題
這一技術之所以稱為“通道錨”,意為大橋錨碇同時具有通道和錨的作用。錨碇是懸索橋的受力中心,一般情況下,重力式錨碇位于大橋兩岸,建在大橋邊跨下方,通過索纜連接大橋主塔,肇云大橋北岸錨碇就采取了這種設計。
然而大橋南岸卻無法實現這樣的設置,因線路規劃,大橋橋面進入南岸后主線線形逐漸彎曲,若按傳統方法設置錨碇,連接錨碇的索纜也會改變方向,如同給索塔增加橫向拉力,結構風險大,若把索纜拉直,那么索纜的連接點就會與路面重疊“打架”。
面對大橋索纜“牽手難”的問題,清云高速打破傳統思維,既然索纜拉直就與主線路面重疊,那就按照重疊的思路,將錨碇抬高,在錨碇中設置通道,讓車輛通過,相當于搭建了一個隧道,索纜連接這個“隧道”的頂部,實現與索纜的“牽手”,并將這一新型錨碇命名為“通道錨”。
“大橋成橋后,我們對大橋進行了兩年的檢測,數據反映,云浮側錨碇基巖能提供充分的摩擦力,地基受力狀態穩定,錨碇框架梁工作性能良好。”錨碇監測合作單位華南理工大學橋梁專業教授介紹道。
景觀再提升,降本增效更環保
肇云大橋橫跨西江,連接肇慶與云浮兩市,2020年1月1日通車,全長1688米,主跨738米。“通道錨”獨特的結構為大橋的景觀提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肇云大橋也因此成為一江兩岸的靚麗的風景。
“通道錨”的提出,為肇云大橋的建設帶來了一系列的蝶變。較傳統重力式錨碇,大橋減少土石方開挖達9萬立方米,棄渣量大大減少,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同時工程造價也降低10%。此外,將錨碇置于路面上,避免了深基坑的開挖,施工期間排水更為容易,基礎施工難度小,安全性更高。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