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 云南特色農業走實走強
科技創新賦能 云南特色農業走實走強

文章來源:云南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2-03-24
近年來,云南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不動搖,強化科技創新融入農業生產全過程全要素,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場景已漸漸退出大眾視野,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農業新科技運用于傳統農業,農業生產環境與生產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推廣綠色水稻育秧,我們以有機肥營養土為基質,采用暗化催芽育秧及自走式搬盤機育秧兩種方法,育秧效率大大提高,秧苗更加茁壯。”云糧大理蒼洱留香農業公司農業顧問和如鶴說。
不斷創新的農業科技,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質量,有效助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讓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大早,西雙版納膠農老劉帶著剛割的膠來到云膠集團景陽公司收膠點。膠筒放到秤上后,電子秤上顯示的數據被實時傳輸到位于昆明的云膠集團監控系統中記錄、存貯。
這是云膠集團2021年3月正式上線運行的遠程高清視頻監控管理平臺,據介紹,平臺上線運行后,對所屬企業各制膠廠車間生產過程進行全方位跟蹤監管,確保橡膠質量達到標準。
云南農墾集團負責人介紹,2014年,原來的科研院所、種植基地等資源被劃出,隨著糧食、蔗糖、綠色食品等產業的發展,科技創新支撐明顯不足,云南農墾集團發展面臨瓶頸。
如何走出困局?云南農墾集團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正悄然改變著農墾集團的發展格局,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最強勁的力量。
2008年,云南乳品企業逆勢發展。除嚴格保證產品質量外,作為云南農業產業中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企業,乳品企業將科技創新投入放在首位,也成為制勝的關鍵一招。
日前,新希望雪蘭公司升級了生產工藝。“根據消費者需求,新希望乳業及時優化生產工藝,運用科技創新持續推動云南乳品產業結構的變革與發展。”新希望乳業相關負責人說,這次殺菌工藝的進步,也意味著云南乳品行業品質的再次升級。
一個個案例生動展示了云南在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過程中,科技創新的力量。
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正逢春耕時節,海拔2900米的昭通市巧家縣馬樹鎮小米地村,數臺馬鈴薯播種機在山坡上忙碌。這個占地2200余畝的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是昭通農投公司建設的馬鈴薯科技育種示范基地。從2018年開始,公司在昭通市魯甸縣文屏鎮普芝嚕村,投資4600萬元建設年生產原種1000萬粒的馬鈴薯科技育種中心。幾年來,該中心研發出云薯902、合作88、青薯9號、麗薯6號等十余個品種,除了在云南省內推廣,還銷往省內外多個馬鈴薯種植地區。
科技創新最終要服務到農戶才能體現其價值。近幾年,云南農業科研機構加大與企業、州市合作,一批創新科研成果落地見效,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云南農墾集團獲得省級科技項目立項31項,獲得科技經費支持8453.57萬元。擁有國家、省部級認定的科技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省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各級各類創新平臺38個,享有各類知識產權393件。2021年農墾集團投入1.9億元研發經費,同比增長25.36%,首次批準所屬企業科技項目立項19項,目前已完成科技項目驗收16項,完成率達94%。
如今在云南,擁有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實力的企業和個人都成了農業領域的實力派。“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找我的團隊合作,可以說訂單接到手軟。”在首屆草莓AI種植比賽中嶄露頭角的程飆成為“空中飛人”,全國多地都有他正在服務的客戶。他告訴記者,雖然比賽是比拼種草莓,但這套數字化種植管理技術可在多產業領域運用。對于農戶而言,將原來復雜且不穩定的種植流程簡化,不僅降低了種植門檻,還通過科學用肥讓土地這一稀缺資源得到最大程度保護。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