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礦集團以國企改革破解難題 激活轉型發展
徐礦集團以國企改革破解難題 激活轉型發展

文章來源: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2-07-06
榮獲“全國國有重點企業管理標桿企業”稱號,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127項改革任務,55戶、占江蘇省78.6%的集體企業全部平穩清理退出,清理各類低效無效企業105戶,完成27家單位減虧扭虧,獲得各類科技進步獎290項次……
近年來,徐礦集團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激活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先后破解了產業接續、人員安置和環境治理“三大難題”,創出全國老工業基地國企轉型、關閉礦井重生、衰老礦區生態修復“三大樣本”,推動企業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企業轉型重生的“徐礦之路”,邁上了綠色轉型新征程。
把牢“定盤星”,引入市場機制
“我是黨員,攻堅有我!”
近日,在國內首臺褐煤機組——徐礦集團錫盟烏拉蓋2×100萬千瓦電廠項目建設現場黨旗獵獵,黨員職工們正在搶時間、加速度,攻堅克難,為早日實現“錫盟-泰州”直流特高壓通道配套電源發電全力以赴。
近年來,徐礦集團牢牢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這個國有企業的“根”和“魂”,在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積極探索,創新“五滿理念”,實施“五大工程”,開展“五心教育”,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6月17日,走進全國科改示范企業、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公司總工程師葉國晨的辦公室,墻上懸掛的“2022年度任務挑戰榜”格外顯眼。“圍繞‘卡脖子’問題,公司面向科研人員發榜,形成誰有本事誰揭榜、誰有能力誰來干、誰能破解誰領薪的生動局面。”葉國晨介紹。
在把牢黨的領導這顆“定盤星”基礎上,徐礦還深入推進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實施“兩去兩能”(去行政化、去身份化,實現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兩全兩能”(全員績效考核、全周期工資調控,實現收入能增能減)、“兩市兩能”(市場化招聘、市場化用工,實現員工能進能出)三項制度改革,對徐礦集團及73家基層單位實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一大批年輕人才走上管理崗位。去年80后中層領導人員占全年提拔任用的48.2%。
在去年5月13日召開的全國煤炭行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交流會上,徐礦“實施黨建五大工程、推動企業轉型發展”的做法被評為“煤炭行業黨建工作品牌最佳案例”。
做好“乘除法”,破解歷史問題
在國企改革中,徐礦集團這座“百年老店”如何破解歷史問題、永葆青春活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成為徐礦改革攻堅繞不過去的一道必答題?
對此,徐礦集團負責人表示,在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中徐礦抓牢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這個關鍵,用好“乘除法”加快推動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做除法,堅決清理退出不具備優勢的非主營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讓“百年老店”筋骨強健,面貌一新。截至目前,徐礦已全面完成55家集體企業出清、10戶“僵尸企業”處置、30戶三四類企業清理、27家單位減虧扭虧、14家小微企業壓減、3家公司制改革、“三供一業”移交和離退休人員移交社會管理工作,并建立起“僵尸企業”“四類控股企業”“三類參股投資”清理處置長效機制。
——做乘法,“聚指成拳”,搭建煤炭貿易平臺,推動優勢更優、強項更強,更好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2021年,徐礦集團整合徐州、新疆、陜甘三大基地煤炭銷售資源,成立3家全資子公司,統一于江蘇省運銷公司煤炭貿易平臺下運營,有效提高了市場話語權和控制力,形成了良好的規模效應和經濟效益。
該平臺2021年煤炭貿易營業收入和利潤均同比實現翻番,高質量完成省政府100萬噸煤炭儲備任務。今年一季度,克服疫情和市場影響,實現煤炭等物資貿易量增長34%,為省內煤炭增供同比增長40.56%。
通過前期的改革發展,徐礦集團資產質量進一步提升,效益水平明顯提高,正加快探索借力多層次資本市場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打好“主動仗”,提升創新驅動
——張雙樓礦、天山礦業公司建成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礦”,樹起全煤行業智能化建設的“徐礦標桿”。
——天山礦業公司產能核增至850萬噸/年,建成新疆最大井工煤礦;破解軟巖支護難題,新安煤業公司產能核增至150萬噸/年,相當于新建一個年產60萬噸的中型礦井。
——“綠色閉坑”系列關鍵技術實踐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初步測算創效3.18億元。
——污泥發電,徐礦方案解困蘇州“垃圾圍城”,助力推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
——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突破行業技術瓶頸,江蘇威拉里新材料科技公司深耕“專精特新”試驗田,獲得82項專利,參加18項國標、行標的起草和制定,成為行業“隱形冠軍”……
把一系列行業亟待解決、限制企業發展的“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推動一大批行業首創、國際領先的重大科研項目、技術成果的相繼落地背后,徐礦一眾科研“平臺”充分發揮創新“策源地”、人才“強磁場”、項目“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以來,徐礦集團與國家部委和多家高校院所深化戰略合作,建立了國家能源深井安全開采及災害防治重點實驗室、地下空間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江蘇省煤礦沖擊地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多個國家級、省部級創新平臺,聚集了何滿潮院士和一批專家教授等高端人才,承擔了一批國家和行業重點課題。
科技研發高投入,帶來成果轉換“加速度”。近三年來,徐礦集團累計完成科技成果鑒定382項,共獲專利授權434項,發明專利15項,9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