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集團推行數字化轉型賦能生產方式“蝶變”
淮河能源集團推行數字化轉型賦能生產方式“蝶變”

文章來源:安徽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2-09-01
近年來,淮河能源集團穩步推進“四化”融合、七措并舉,提高生產效率,力推生產方式轉變,解決戰術落后問題,同時積極響應加快煤礦智能化發展要求,推動生產方式發生“數智蝶變”。
指尖采掘提雙效 采掘作業智能化
走進顧北礦調度室,13521采煤工作面在大屏清晰顯示。這是淮河能源集團2.0智能化工作面日常生產的場景。采用“采煤機記憶截割+支架自動更機+人工遠程視頻監控干預”智能化工作流程,帶來生產效率極大提升。
2015年,全國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還只有3個。淮河能源集團意識到,煤礦智能化是生產方式轉變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就在這一年的12月份,淮南礦區首個1.0智能化工作面在張集礦試采成功,不僅實現淮南礦區采煤智能化技術零的突破,更標志著企業從此走上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有序推進智能化開采新時代。
近年來,本土煤業先后在張集、顧橋、顧北等礦相繼建成9個2.0智能化工作面,有力改變傳統的人海戰術;西部礦區持續保持著“一個礦一千人一千萬噸”的智能化高效生產格局,煤炭開采愈發智能高效。
巷道掘進技術與裝備水平直接影響著煤炭開采效率。立足解決礦井生產瓶頸問題,在掘進自動化、智能化領域,企業大力引進先進適用裝備和技術,積極消化吸收再創新,持續加強科研攻關,拓寬盾構機適用范圍,全面推廣巖巷綜掘作業線、巷修機械化作業線,掘開修工效水平有效提升。去年,世界首臺在立井應用的直徑2.5米盾構機又在張集礦創造了圓班41.6米、月度516.6米的國內小型盾構機進尺新紀錄。
近年來,淮河能源集團智能化建設推動生產方式全面提速,煤礦全員工效、煤巷單進、巖巷單進穩步提升,企業在采掘智能化發展道路上愈發堅定有力。
設備換人更安全 輔助專業自動化
日前,西部礦區色連二礦保供隊來了一位“新成員”,它叫“智能巡檢機器人”。“有了這位‘新同事’,在地面控制室就可以操控,安全有了更大程度保障。”該隊機電檢修工說道。
機器人在井下巡檢、生產作業等領域逐漸得到推廣應用,是企業不斷提升智能化運維水平的顯著體現。淮河能源集團針對特殊崗位特點與作業需求,圍繞智能化輔助技術和遠程操作等課題,不斷加快智能化裝備研發生產,陸續完成了固定值守機器人、軌道巡檢機器人等智能化裝備的研發與制造。
這些智能化裝備陸續“上崗”,在井下巡檢、崗位值守、原煤洗選等領域大顯身手。以智能裝備運用為基礎,企業全面提升了礦井感知、數據處理、智能控制等能力。
不僅是智能設備在井下的廣泛運用,井下輔助運輸也搭乘了生產方式轉變的“快車”。如今,單軌吊網絡化運輸已成為礦井輔助運輸主角。
淮河能源集團充分利用智能化裝備和技術,穩步提升企業集成調度、遠程操作、智能巡檢、智能運維水平。今年,淮河能源集團將全面實現地面注氮、供電、壓風、水處理等車間遠程集中控制,加快實現“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目標。
信息技術打通礦山脈絡 生產管理數字化
完善的網絡基礎設施和數據中心是建設智能化礦山的神經與脈絡。依托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淮河能源集團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顧橋礦、色連二礦與張集礦、唐家會礦、泊江海子礦分別被列入國家、省級首批智能化示范礦井。
在推進智能化過程中,西部3對礦井已建成井上井下“萬兆工業主干網絡+無線WIFI+5G”的信息高速公路,為礦井萬物互聯奠定基礎。顧橋礦等本土礦井建成核心萬兆環網、地面千兆環網、井下萬兆環網三套子系統,實現數據融合互通,經活脈暢,有力保障未來智能化、信息化服務能力。
如今,打開本土與西部礦區GIS一張圖信息平臺,就能實時精準感知礦井安全生產、地質測量、防突、人員定位等十幾個系統的“脈搏”與“心跳”。同樣,近年來,大量前沿信息技術在煤礦透明地質、原煤洗選、能耗管理等安全生產、經營管理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唐家會礦利用“5G+智慧礦山”技術,構建了井巷工程、三維地質等數字模型,為智能開采裝上了“千里眼”。潘集選煤廠智能化水平和效率處于全國行業前列。
信息化、智能化是當今能源產業生產方式轉變的核心內涵,代表著能源產業先進生產力發展方向。展望未來,淮河能源集團將繼續瞄準“數智”技術前沿,加快構建數據治理體系,通過生產方式根本轉變,有效提升礦井生產質量、效率和資產運營水平。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