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國企這十年】徐礦集團轉型重生創示范 乘勢而上爭一流
【奮進新征程 國企這十年】徐礦集團轉型重生創示范 乘勢而上爭一流

文章來源:江蘇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2-11-10
黨的十八大以來,徐礦集團堅定不移把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作為最大使命,把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行業前列作為最大責任,把讓全體徐礦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為最大追求,走出了一條資源枯竭型企業轉型重生新路,邁上了高質量發展良性軌道。
——經營創效顯著增強。截至2021年末,全集團資產總額528億元、凈資產(所有者權益)215億元,分別較2012年末增長48%、94%;2021年,全集團完成營業收入411億元、利潤總額16億元,分別較2012年增長77.9%、54.2%。
——行業地位大幅提升。創出煤炭老工業基地轉型、采煤基地生態修復、關閉礦井重生“三大樣本”,成為全國老礦區轉型樣本;實施國企改革“十大行動”,獲評全國國有重點企業管理標桿企業;實施產改“十大項目”以及“雙十行動”,產改建設取得“十大突破”,獲評全國總工會能源化學地質工會產改示范單位。
——保供作用更加凸顯。主動到富煤省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建設“六大能源基地”,擁有自有和服務外包煤炭產量4000多萬噸/年,電力權益裝機容量1155萬千瓦。國內首個百萬褐煤發電機組項目落戶徐礦、天山礦業公司產能增至850萬噸/年成為新疆最大井工煤礦、立項新能源發電項目裝機容量1031兆瓦……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的底氣越來越足。
——安全管理持續強化。全面推行“意識+責任+標準化”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獲得第28屆江蘇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獎;建成張雙樓煤礦、天山礦業公司2座全國首批智能化示范礦井,全集團累計建成4對國家一級安全生產標準化礦井、智能化工作面10個,江蘇省內連續6年實現安全生產,創歷史最好水平。
——文化氛圍日益濃厚。總結凝練出了“滿懷對黨忠誠、滿眼都是資源、滿眼都是人才、滿腔家國情懷、滿滿正能量”的“五滿”理念,獲評江蘇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深入開展以“百年徐礦,業興家旺”為主題的“家文化”建設,相關經驗做法在2019年長三角企業文化創新發展論壇上進行交流。
聚焦統領統籌 黨建經營融合走在前列
“五大工程”樹起組織建設品牌。大力實施黨建鑄魂、強基、戰略、人才、護航“五大工程”,將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職工凝聚力、發展號召力精準傳達到基層,實現了黨建引領下的黨建與生產經營同頻共振、互促共進,榮獲全國煤炭行業黨建工作品牌“最佳案例”。
“三才”工作法樹起人才工作品牌。大力實施“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人人展其才”的“三才”工作法,建立“徐礦集團首席技能大師工作室”等34個創新工作室,全集團23人成長為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委員,2人獲評“煤炭行業突出貢獻總工程師”,15人入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涌現出大國工匠1人、江蘇工匠2人、煤炭行業技能大師8人和全國勞模3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4人、全國五一巾幗標兵1人、省勞模6人。
“三講五心”樹起廉政建設品牌。開展有徐礦集團特色的“講大局、講責任、講規矩”黨性黨風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修好忠誠心、事業心、進取心、感恩心、敬畏心,健全了在正確軌道上做正確事的良性機制,筑牢了“不想腐”的思想防線,獲評江蘇省紀檢監察信訪舉報工作先進單位。
聚焦主業主責 創出煤炭老工業基地轉型樣本
變“關井走人”為“基地再造”,創出煤炭老工業基地轉型樣本。堅持以煤電化為主體,以盤活人才、技術、品牌等無形資源和開發土地、房產、鐵路等存量資源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路徑,積極到國家煤電大基地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去布局,建設“蒙電送蘇”“陜電送蘇”“晉焦入蘇”、新疆煤電化、“一帶一路”能源服務、江蘇省內清潔能源“六大基地”,解決了產業接續難題,煤電化主業每年利潤貢獻率超過80%。
變“采煤跡地”為“綠水青山”,創出采煤跡地生態修復樣本。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累計投入資金50.77億元,協同治理采煤塌陷地22.4萬畝,配合建成了一批鄉村振興樣板、國家級生態濕地公園。將壓煤村莊搬遷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累計搬遷村莊280個,安置村民4.98萬戶、17.32萬人,集中遷建的馬莊村、車村、漢居雅苑等成為鄉村振興樣板。
變“人員包袱”為“創效財富”,創出關閉礦井重生樣本。充分發揮百年徐礦技術、管理和品牌優勢,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國內富煤省份,開展以技術和管理為主的服務外包,創收超100億元、創利超10億元、安置職工超萬人,有效破解了“礦關了人怎么辦”的行業難題,成為全國煤炭行業服務外包典型。
聚焦提質提效 現代企業治理走在前列
體系建設走在前。建立黨的領導、公司治理、安全生產、經營管理、投資管理、科技創新、風險管理、平臺管理、民生保障、管黨治黨“十大體系”,基本形成了“徐礦之治”的頂層設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127項任務提前半年全部完成,集團及所屬73家企業全面實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
改革對標走在前。成為江蘇省第一批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企業,啟動徐礦集團第三輪上市,徐礦能源股份上市申請得到相關部門受理已進入“二反”階段;威拉里新材料公司成為江蘇省唯一“雙改”示范企業,入選國務院國企改革“科改示范企業”、國家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化解包袱走在前。償還債務及利息103億元,處置“僵尸企業”78戶,經營性虧損單位扭虧27家,平穩退出55戶集體企業并妥善安置全部職工1708人,清理非主業投資止損30億元以上,處理遺留不良資產45億元,完成“三供一業”移交和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盤活存量土地6236畝,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解決。
聚焦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發展走在前列
科研平臺相繼落地。累計創立創新平臺15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國煤礦綠色開采地質保障研究基地、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江蘇省煤炭“碳中和”研究中心、江蘇首家防治煤礦沖擊地壓工程研究中心等先后落戶徐礦集團,3家企業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科研成果國際領先。累計獲得各級各類科技獎673項次、完成科技成果407項,其中16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孟巴強富水含水層下特厚煤層安全高效開采關鍵技術》榮獲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徐州礦區‘綠色閉坑’技術研究”形成了21項關鍵技術,實現煤礦安全、科學、綠色關閉和礦井水綜合開發利用,填補了行業技術空白,被評為2021年度“中國好技術”。
數字經濟先試先行。實施“一云、一商、一中心、四平臺”數字化轉型戰略,推進智能生產,“張雙樓的智慧礦山建設”入選“2022年長三角企業數字化創新標桿TOP20案例”;建成國內首家利用電廠蒸汽制冷的綠色節能數據中心——淮海大數據中心,成為全國取得增強級證書的31家數據中心之一,被中國移動公司評為“鉆石五星級”數據中心。
聚焦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改善走在前列
實施“三大民生”促進收入公平。設立100萬元專項基金、200萬元產業工人互助基金,帶領7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守住了底線民生;開展全員健康體檢,實施棚戶區改造工程和常態化金秋助學,保住了基本民生;建立職工收入與企業效益同步增長機制,正在向質量民生過渡。
關注“三大群體”兜住民生底線。傾情關注特困家庭、弱勢群體和困難職工“三大群體”,開展醫療互助脫貧,對低收入、重大疾病人員報銷提高10個百分點,對困難群體報銷提高30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累計走訪慰問職工和困難黨員8.1萬人次,發放慰問金6600余萬元,幫助5164名困難職工子女圓了上學夢,發放助學金912萬余元。
做好“三件大事”提升民生質量。傾力辦好漲工資、提待遇、美環境“三件大事”,2012年至2021年,在崗職工工資由6.5萬元增長至13.4萬元,職工收入實現翻番。實施礦區美化、綠化、亮化工程,礦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6%。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