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夷陵區國資局服務城鄉統籌邁出四大步
湖北宜昌夷陵區國資局服務城鄉統籌邁出四大步

文章來源:宜昌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06-06
五月的夷陵,從城區到鄉鎮、從機關到企業,到處一片繁忙景象,園區建設機械轟鳴、集貿市場熱鬧非凡、城鎮道路改造如火如荼,高昂著“建設經濟強區、打造魅力主城”的旋律。夷陵區國資局猶如這旋律中的跳躍音符,正以科學營運國有資本為手段,積極籌措資金,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表現出極高的思想竟界和高昂的服務熱情。
——4000多萬國有資本擔當政府重大項目“調控器”,緊密配合城鄉一體化建設;
——科學營運國有資本,以資產劃轉和注入方式支持城鄉一體項目實施;
——將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閑置資產進行清理回收,支持統籌城鄉發展,一批存量資產被有效盤活。
“建設經濟強區、打造魅力主城,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是區委區政府的重大決策,科學營運國有資本,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義不容辭。”夷陵區財政局局長兼國資局局長袁世明,言辭果斷干練。
立足自身優勢 找準發展定位
夷陵區地域廣闊,80%的面積是農村、80%的人口是農民。多年來,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以園區聚城、新區拓城、商貿旺城、物流活城,在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同時,區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隨著宜昌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穩步推進加速了夷陵區與宜昌主城區的融合。為爭創全省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去年3月,夷陵區區委、區政府作出了《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爭創全省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的決定》,明確提出:主導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工業向專業園區集中、農民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著力推進城鄉規劃管理、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五個一體化”,促進城鄉共同繁榮。
為服務城鄉一體化建設,夷陵區國資局不負區委、區政府重托,充分發揮國有企業引領作用和國有資本的調控作用,明確提出“一切服從城鄉一體化建設,全力服務統籌發展”,在此基礎上,細化、實化了強化國有資本營運,助推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方案。
盤活存量資產 服務發展需求
城鄉一體化建設,實質是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協調發展的最終產物,既需要城市骨架拓展,又需產業集聚,更需要土地和資產作支撐。夷陵區國資局四措并舉,努力助推城鄉一體化建設。
一抓項目建設,打造“一帶兩區六園”。2013年,夷陵經發集團融資7個億,全部投入到工業園區建設,集團還作為政府項目建設業主承擔項目建設任務。以項目為載體,以項目建設大提速推動經濟大發展,充分發揮引擎帶動作用。項目建設呈現大中小并舉、一二三產業并進、內外資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積淀了發展優勢和潛力。
二抓產業集聚,打造工業園區。針對國有資本較為分散,大而全、小而全的中小企業各自為政,勢單力薄,招商引資規模小,實力弱等實際,注資8億元成功組建湖北夷陵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對分散在各部門經營性國有資產實施統一管理,同時聚合東湖國資公司、夷陵城投公司、金亞房地產公司、對外投資公司等16家企業,以資本集聚帶動產業集聚,使管理經營的國有資產達56億元。通過資本的集約化管理,不但實現延伸產業鏈,帶動產業群效應,經營業務不斷向水電、供水、礦產資源、房地產、土地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公共資源等領域拓展。與此同時,立足園區聚城,把工業園區建設當著城市來建,推動園區、城區融合發展。在方略上圍繞對接宜昌六大千億產業規劃,推進“東部工業進園區、西北工業進飛地”,打造小鴉路千億產業帶,實現經濟增長、就業增加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既擴大了城區面積,又吸引了外來人口就業,實現了財氣、人氣、名氣的集聚發展。
三抓資產清理盤活,支持城鄉統籌發展需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著力讓“死”資產變成活財富。通過對企業和行政事業單位清產核資、產權登記與存量土地清理,特別是清理視國有資產為部門資產,“小家當”、“自留地”行為,還對對已出租到期的資產進行回收,對低效或閑置的資產實施統一調配,使一批閑置或低效的國有資產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得到有效盤活,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以國有資本注入城鄉一體化建設已達5000多萬元。
四抓主動服務產權變更,大力支持城鄉一體化建設。夷陵區國資局牢固樹立“公共資源共享”與“主動服務”理念,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中,按照區委區政府決策,積極做好產權政策服務和資產移交事務協調,克服資產劃撥協調難度大,矛盾多等諸多困難,通過尊重事實、合理依規、耐心細致、積極出謀劃策,上門主動服務,以實際行動卓有成效的支持城鄉統籌發展項目建設。至目前已辦理此類國有資產劃撥手續17例,劃撥土地276畝,房產34000平米,價值4000多萬元。主要用于鄉鎮、社區或村委會基礎設施、公益項目及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強化配套服務 構筑發展支撐
“監管圍繞服務轉,服務圍繞發展干。”這是夷陵區國資局面對城鄉一體化建設提出的國資監管新要求。為確保各項職責落到實處,該市國資局圍繞更新服務理念、改進監管方式,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實施了一套“組合方案”。一是給企業減負“消腫”,與助企業融資 “輸血”,并舉,千方百計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的困難,2013年在消化企業增支減利因素數百萬的同時,通過國有融資擔保公司為企業融資 近千萬元。二是以“發展為先,發展為大”為導向,以支持服務企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為主導,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幫企業之所需,致力把資產死的盤活、小的盤大,大的盤優,一切為發展開綠燈,一切為發展讓道路。為服務項目建設”,籌措資金15億元,統籌推進“一帶兩區六園”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支持食品飲料、裝備制造、礦業經濟、新型建材、包裝印刷等產業轉移升級。三是實施企業結構調整。針對國有資本分布廣、戰線長、運行效率低等問題,實施“一退、二調、三集中”。即對一些小型國有企業,優質資產不多,沒有發展后勁的國有企業,通過脫勾改制徹底轉型,使國有資本徹底退出,調整所有制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促進國有資產向大企業集中,向優強企業集中,向優勢產業集中。四是改進工作作風,以“治庸問責”“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為契機,向“冷、木、庸、懶、散、浮、慢、混、軟、奢”行為開刀,要求為企業提供“零距離、零缺陷、零干擾”服務,使國資監管工作成為企業發展的主心骨,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城鄉建設的“調控器”。
發揮橋梁作用 產城共進創偉業
隨著夷陵區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影響招商引資和企業集聚的首要因素已不再是優惠政策、廉價勞動力和廉價的自然資源供給,而是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產業本身的配套性。任何一個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區域性產業都不可能孤立發展,在發達的優質產業背后必須有發達完善的配套體系支撐。夷陵區國資局“一班人”在分析區域產業布局和實施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中得到結論。為此,近年來在扶持企業發展中,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橋梁紐帶作用,把握推進企業發展的兩大關鍵點。一方面讓同質企業集聚,促進產城互動發展。以東湖國資公司、夷陵經發集團為代表,追求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入住企業分工合作,專業化經營形成產業鏈。另一方面,對工業園區以主導產業為支撐,發展上下游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向前生產零配件、配套件,向后實施產品深加工,形成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產業配套優勢。現已形成了“一帶兩區六園”的工業發展格局,時下正重點是推進開發區、東城城鄉統籌試驗區建設,重點突出食品飲料、機械電子和精細化工三大百億產業集群,打造新型工業示范區。從而實現園區聚城、新區拓城、商貿旺城、物流活城的多種效應。
夷陵區財政局局長兼國資局長袁世明說:“不管是區級財政還是區屬國有資本,都是區屬重大項目的‘調控器’,打造都市工業,服務都市農業、發展都市旅游,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爭創全省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疾風知勁草,發展正當時。夷陵區國資局正以主人翁精神和高昂的服務熱情,置身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熱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