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宜昌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3-07-09
按國務院國資委《地方國有資產監管工作指導監督辦法》和《湖北省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條例》要求,宜昌國資委把對各縣市區國資監管指導監督放在“把握原則,指引方向;完善體制,健全制度;撐腰鼓勁,表彰先進;經驗交流,相互學習;業務培訓,提升素質”等方面,定期深入縣市區督導檢查,強化機構、人員、職責“三落實”,全市縣級國資監管工作呈現五大顯著特點。
一是國資監管責任主體明確,職能職責逐步加強。按照十六大確立的“三分開、三統一、三結合”的國資監管原則,各縣市區從縣域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進縣級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宜都、長陽、當陽、興山、秭歸等縣市國資監管工作不斷加強,各具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影響。目前13個縣市區均設有國資監管機構,與財政局形成“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對縣域國有經濟實施監管,履行出資人職責,明確了國資監管責任主體。同時建立健全了基本涵蓋國資監管各領域、各環節的規章制度與工作流程,包括重大事項報告、投融資審批和經營業績考核等制度,國資監管機構的職能職責得到充分發揮。
二是監管范圍逐步拓展,“大國資”格局基本形成。目前,隨著我市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縣市區國資監管力度不斷加大,基本構成了融行政、企事業資產為一體,全方位監管縣級國有資產的新格局,在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全覆蓋的同時,將行政事業性資產納入監管范圍,并將監管觸角向鄉鎮延伸。
三是基礎管理不斷夯實,監管方式方法不斷改進。各縣市區圍繞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積極推進機構建設和制度建設,國有資產監管體系不斷完善,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在產權管理、財務監督、經營業績考核、國有資本金收繳等方面都不斷走向程序化和規范化。對產權交易進行全過程管理,促進公開、公平、公正實施國有資產轉讓。通過強化財務管理和審計監督,防范了企業經營風險;完善經營者業績考核制度,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有效激勵,發揮了業績考核“方向標、指揮棒”功能。隨著基礎管理工作的強化,縣級國資監管正朝著集約化、精細化、規范化邁進。
四是引領作用得到發揮,支撐作用明顯。隨著縣市區國資局作用的充分發揮,不少縣市區通過卓有成效地工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通過優化整合資源,調整了國有經濟布局,提升了國有資產質量。通過科學營運國有資本,拓寬了融資渠道,夷陵區國資局、猇亭區國資局致力于推進地方經濟發展,積極搭建投融資平臺,解決了企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瓶頸制約;還有不少企業,通過改制重組,打包債務,化解了許多歷史遺留問題,促進了和諧。國有經濟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關鍵性的支撐作用。
五是典型得到推廣,相互學習交流形成良好氛圍。面對縣級國資監管機構無統一規范模式,監管范圍和職責千差萬別的情況,強化調查研究,總結推廣典型,實現了以點帶面的良好效應。近年來,宜都國資局列為湖北國資委重點聯系縣市,并多次受到表彰;長陽國資局的經驗引起湖北國資委的關注;當陽國資局、興山縣國資局、猇亭區國資局的經驗在國務院國資委網站進行了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