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國資委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泉州國資委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文章來源:福建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3-05-31
——以做大做強國有企業助推泉州長遠發展
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國有經濟發揮主導作用的有效途徑。泉州國資委自成立以來,始終注重引導國有資本投入機場、港口、路橋、供水、供電項目,對泉州城市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供社會公共產品、維護社會穩定和調整社會公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泉州國資委以此次市委開展“增強憂患意識推動長遠發展”大討論活動為契機,對做大做強市屬國有企業進行認真分析研究,并提出具體思路和措施。
一、泉州國企助力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初顯
泉州國資委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大局,牢牢把握出資人職責定位,以創新促進監管、以發展引領改革,推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進一步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活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一)創新監管,國有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提升。先后出臺產權轉讓、投資管理、薪酬管理和人事管理等規范性文件49件,并通過規范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健全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體系、完善企業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公開考試招用工制度等方式,初步構建起國資監管的政策體系和監管機制。在規范監管的同時,有力地保障了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經濟效益大幅提升。截至2012年底,納入統計的所出資企業資產總量由成立之初的72億元增至603億元,增長737%;所有者權益(不含少數股東權益)由23億元增至314億元,增長1265%;營業收入由27.6億元增至130.5億元,增長373%;實現利潤總額由0.6億元增至9.1億元,增長1417%;實交稅金由1.1億元增至5.2億元,增長373%。各項指標穩居福建省各設(區)市前三位,其中,所有者權益、營業收入、利潤總額提前完成系統“十二五”規劃目標。
(二)優化布局,國有經濟的引導作用不斷提升。通過積極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進一步發揮了國有經濟在泉州市經濟發展中的骨干作用。引導國有資本加快退出一般競爭性領域,逐步進入民生、基礎設施等重要領域,迅速向產權交易、融資擔保、典當物流等新興優勢產業擴展,先后組建設立交通運輸集團、產權交易中心、源和創意產業園運營公司等企業33家。泉州市屬國有企業加快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的發展,主業更加明晰,閩僑公司依靠發展投資擔保和典當業,走上效益型發展道路;省五建和省公路一公司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施工進度,多項工程獲得國家、省市優秀獎項。積極推進市屬企業資產、資源整合重組,協調中僑集團等5家企業出資2.25億元認購泉州銀行定向增發股份1.5億股,使市本級成為最大股東。完成中僑集團等14家企業的改制工作,安置解決職工2萬余人,支付安置費用10億元,妥善解決了部分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有效維護了社會安定穩定。
(三)強化責任,國有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認真履行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發揮在和諧社會構建中應有的作用。開展原舊有融資平臺的清理、脫帽以及新型投融資載體的組建工作,積極推進企業債券、票據發行工作,累計為政府重點工程融資200多億元。加大對供氣、供水、供電、公交、機場等公用事業的投入,有效提高泉州對外開放窗口形象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全力推進城東片區開發、港口建設、金雞水廠、湄南供水二期、泉州高鐵綜合樞紐站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民生上發揮重要作用。落實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政策方針,發揮國有企業在節能減排和自主創新上的表率作用,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強化國有企業安全生產,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做大做強國有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雖然泉州市國有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前景喜人,但與先進地區相比,國有經濟引領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顯現,國有資本向大產業布局、向大集團整合、向優勢企業集聚效應還不夠突出,集中體現在:
(一)國有資本分布仍過寬過散。近年來,經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國有資產總量逐年遞增,國有資本逐步向重點產業、優勢企業集中,國有經濟得到了一定的加強,但至2012年底,直接監管企業戶均資產僅為26億元,三級以上國有企業戶均資產也只有4.3億元。同時,產權登記信息系統顯示,國有資本目前分布在35個行業,既有基礎設施、民生行業,又有商貿、房地產等一般競爭性領域。資本過寬過散會產生“淹沒效應”,難以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和集聚效應,難以成為引領帶動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主導力量。
(二)企業資本運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國有資本運作包括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兩個階段。資產資本化,即賦予資產流動性、提高資產利用率,使其在運作中發揮效用最大化。目前,所出資企業總資產周轉率為0.22,而廈門高達0.7,差距甚遠。資本證券化的衡量指標為資本證券化率,廈門已達39.47%,而泉州市市級國有企業中尚無上市公司的局面仍未打破。
(三)國有投融資載體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雖然投融資載體在服務我市經濟發展、提高城市建設水平的同時,資產實力不斷壯大,并逐步探索形成城東經驗,但與廈門路橋模式相比,仍不具備造血功能,尚未形成投入——建設——產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環。
(四)企業高管人才匱乏。企業現有的經營管理人才層次偏低,高層次、復合型、決策型和實戰型人才總量與先進地區國有企業相距甚遠,職業化經理人隊伍尚未形成,制約了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影響企業全面、持續發展。
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對策措施
國資國企工作是一項探索性工作,并無固定模式可以運用,只有結合我市實際,學習先進地區的思維方式和運作理念,找準服務全市發展的著眼點、著力點,泉州市國有經濟才能“大有可為、必有所為”。
(一)提升總量,助力泉州長遠發展。總量不夠強大,難以在泉州市經濟發展中獲得話語權和主動權。要積極謀劃做大做強資產總量路徑。一是項目帶動。以列入泉州市委、市政府“五大戰役”項目為重點,構建環灣公交體系,建成一批公交場站;推進后渚港區功能轉移新港點選址建設,加快晉江機場改擴建、金雞水廠、泉南水廠三期、秀涂作業區16#泊位、泉州高鐵綜合樞紐站、第九碼頭整體搬遷新港點選址等重點項目建設。二是資產注入。適時繼續推動系統土地注資工作(共約70宗、1700畝)。將城東片區開發建設中所形成的店面、房屋、停車場等資產注入城建國投公司。將外走馬埭圍墾形成的土地資產注入國投公司。三是“三舊”改造。中僑集團源和1916創意產業園和開元寺旅游停車場的成功運營經驗表明,市屬國有企業完全有能力在市政府相關政策支持下,通過“三舊改造”,增強企業資產實力、增加企業創收來源。今后,要重點推進商業總公司、福建省五建公司、福建省公路一公司、中僑集團、交通運輸集團等企業相關改造項目。四是盤活低效資產。指導企業對低效資產進行全面清查、提出處置方案,對不具備發展前景的資產,可采取公開轉讓等方式回收國有資本;對于經改造可用于增加企業盈利點、有助于企業轉型升級的資產,可采取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等方式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二)整合資源,主動對接金改區建設。廈門國資國企工作模式表明,只有主動呼應地方政府重大戰略決策,才能充分利用重大決策部署帶來的新政策、新平臺,爭取新機遇、新資源,實現國有企業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要借助泉州市國家金改區的政策機遇,整合系統內銀行、證券、典當等金融資產,以閩僑實業公司為主體,打造一家利潤總額超億元、具有高盈利能力的金融投資集團,形成“典當+擔保+小額貸款+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準金融產業鏈;借助金改政策、積極申請信托牌照,使其成為泉州市落實金改區政策和項目運作的重要載體。要探索組建國有財務公司、聯合產權交易所,做大做強國有擔保公司,發行小微企業債券,為金改區建設發揮基礎保障和平臺服務作用。此外,要按照系統“十二五”規劃繼續實施大集團大企業發展戰略,引導和鼓勵產業關聯度高、具有優勢互補和戰略協同效應的企業聯合重組,要繼續做大做強交通運輸集團,發展壯大港務集團,加快推進保安集團整合工作,積極培育并探索組建幾大集團,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三)創新模式,做實做強投融資載體。借鑒國內部分城建國投公司的先進經驗,總結完善城東模式,做實做強城建國投、路橋、國投公司三個投融資載體。在運行機制上,以產權關系為紐帶,國投公司與中僑集團、福建省五建公司,路橋公司與福建省公路一公司形成分工合作、緊密聯系,集投融資、建設、運營于一體的新機制。組建聯合體,爭取泉州市政府政策支持,采用市場運作方式,承接泉州市境內路橋、市政等重點投資建設任務。在管理體制上,要明確指揮部與實體公司的職責分工,指揮部負責片區或項目總體規劃和統籌協調工作,具體項目由載體公司負責實施。在項目投融資上,嚴格按照所投資項目的性質進行分類管理,做好資金平衡測算,明確還款來源,其中公益性和準公益性項目要納入市級統籌范圍。在項目經營上,對具有壟斷性的項目實行特許經營,通過公開拍賣,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對已建成的政府投資項目,具備條件的經批準可以依法轉讓產權或經營權,實現資金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四)完善監管,服務企業發展壯大。國資監管的核心在于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為此,監管重心應從監管資產向監管資本轉變。一是賦予企業資本運作職責。參照福建國資委做法,對連續三年在資本運作、資源整合等方面無所作為的一級企業,進行資源的重新統籌配置。二是積極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充分挖掘交通、路橋、城建、藥業、港口拖輪等上市題材,積極推進骨干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增強資本運作能力,實現泉州市級國企上市零的突破。三是借助國資預算優化資源配置。合理安排國資預算支出范圍,原則上應全部用于扶持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四是健全完善國資監管制度。結合泉州市實際,修訂完善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民主提名制度、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探索EVA(經濟增加值)業績考核模式,形成以前瞻性指導、保姆式服務、合規性操作的監管體系。
(五)引才聚力,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大力實施“人才強企”戰略,積極倡導對企業人才實行“大服務”理念,使企業與人才獲得和諧共榮的發展。一是逐步健全完善適合企業特點的選聘機制,把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有機結合起來,把組織考核推薦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結合起來,把企業內部民主選舉、競爭上崗和直接聘任結合起來,不斷擴大選人用人視野,多方位發現人才、選用人才。二是積極推進企業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企業中層以上經營管理人員任期制,探索企業領導人員聘用制,建立“職務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企業人才隊伍的良性循環。三是探索市場化公開招聘企業中高層管理、特殊人才的有效方式,吸引一批優秀人才。四是鼓勵企業積極探索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實行協議工資制,實行“特才特薪”;通過設立“技術創新獎”、“技術專家獎”等獎項對人才進行精神和物資雙重激勵。五是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發展環境,積極培育具有時代特色和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不斷改善人才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努力搭建企業人才創新創業的平臺。
四、幾點建議
先進地區國資國企工作的成功經驗表明,國有企業茁壯成長,離不開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泉州市國有企業要在泉州長遠發展中有所作為,離不開泉州市委、市政府扶持和引導。
(一)鼓勵國有企業融入產業、城市、港口發展大局。一是支持泉州市屬國有企業主導片區開發建設。城東片區經驗表明,泉州市屬國有企業完全有能力承接片區開發建設任務。建議積極推廣城東模式,通過賦予片區自主開發職能、注入優質資產等方式鼓勵國有企業投入片區開發和路橋建設。二是建議由泉州市屬國有企業主導開發建設秀涂港區。建議市政府通過結合現有的秀涂16#泊位建設,在其下游連片建設4個5萬噸級泊位,而后根據港口業務發展需要再繼續向秀涂人工島擴展的港區建設方案。目前泉州市能主導開發建設的公用深水港區僅存泉州灣北岸即秀涂港區,若由市屬國有企業主導建設與運營,能更好貫徹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同時,也使港務集團重獲發展壯大的契機。通過盤活后渚港區土地資源籌集建設資金,由泉州市屬國有企業主導秀涂港區開發建設各方面條件均已成熟。
(二)加大對國有企業要素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間,所出資企業投資將達到250億元,建議市直有關部門在項目核準、資源配置、土地規劃、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一是項目招投標方面出臺相關政策,如福州市規定,政府投資項目經市政府批準,可采用邀請招標或競爭性談判后協議方式選擇BT投資人。二是將目前分散于政府部門管理的,諸如戶外廣告、特許經營權等公共資源交由市屬企業進行市場化運作,改變大量資源處于閑置或無法深度開發狀態。三是借鑒先進地區做法,集中政府資源,通過存量資產注入、土地收入注入、財政資金注入、規費注入等方式,建立政府資源注入長效機制,不斷擴大政府投融資載體資產規模。四是加大對國有企業的扶持力度和協調服務。在推動第三產業全面發展活動中,對國有企業第三產業重點項目應給與力度更大的扶持和協調服務,適當放寬有關限制,鼓勵國有企業將閑置土地、“三舊”改造項目優先用于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泉州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并肩發展。
(三)推進泉州市屬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工作。2010年底,福建省里出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省屬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工作的通知》(閩政〔2010〕23號),要求“各設區市人民政府要參照本通知的要求,結合各地的實際,開展外派監事會工作”。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福建國資委增加稽查專員及其工作人員編制12名,福州國資委增加外派監事會人員行政編制9名,廈門國資委董(監)事會人員行政編制為18名,其他設區市也相應增編。為推進泉州市外派監事會工作,泉州國資委組織了專題調研,并相繼赴廈門、紹興等地考察監事會工作,認為有必要推開這項工作。建議泉州市委、市政府給予支持,并核定一定數量的人員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