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深圳晚報 發布時間:2012-08-30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國有企業通過改革創新走出了一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之路。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深圳市屬國有企業總資產為4805億元,其中國有凈資產為159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9.4%和9.3%。面對國內外嚴峻的經濟環境,深圳市屬國企上半年共實現營業收入390.3億元,利潤總額83.1億元,上繳稅金56.2億元,主要運營指標好于預期。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與市場化改革推動國企改革創新,使其重新煥發市場活力分不開的。
深圳國有經濟布局有進有退趨合理
多年來,深圳市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促使國有資本逐步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向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和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集中,促使國有經濟布局更趨合理。
鹽田港就曾放棄紅火的房地產業務。深圳市鹽田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洪波說:“十幾年前,我們有自己的房地產公司、有自己的土地。如果從事開發房地產的話,鹽田港的規模可能已經過千億元。但當時國資委給我們的定位是做好主業——港口和港口配套產業,而不是靠房地產賺錢。因此,我們關閉了房地產公司,放棄了這一處于黃金期的行業。”
國企走向市場化運作
作為改革創新者,深圳始終堅持國企市場化改革方向,強力推進國企經營機制的市場化改革,促進企業經營機制與市場全面接軌。
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靳海濤說,深創投之所以能夠存活下來,并成為當前中國創投行業的領頭羊,關鍵就在于走了一條市場化運作的道路。
而對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深圳市政府也在嘗試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總長169.6公里、投資達1256億元的深圳地鐵三期工程是深圳地鐵集團未來幾年的重要建設任務。而按照深圳市政府的計劃,三期工程將采取市場化運作方式,政府將不再直接投入現金,所有建設資金需要企業自行籌集,自負盈虧。根據三期工程建設資金需求測算,從2012年起,深圳地鐵集團每年都要融資兩三百億元。
在把國企推向市場的過程中,政府采取的是調整資源供給方式,增添了企業的造血功能。以深圳地鐵集團為例,深圳市政府雖然不再投入財政撥款,但卻給予了地鐵上蓋物業的開發權。這種資源供給的小調整,帶來的卻是國企經營機制的大轉變。
國企改革創新重煥活力
“市場化運作方式,企業多了壓力,但也有了活力。”深圳市地鐵集團董事長林茂德說。
為此,深圳地鐵集團借鑒了香港地鐵物業開發反哺地鐵的經營模式,并采取“建設——移交”模式。由中標企業先行投入建設資金,在地鐵交付使用時,通過物業開發利潤償還建設資金及利息。從而解決了地鐵建設早于物業開發導致的資金時差問題。
同樣,作為市場化運營的創投企業,深創投充分利用了國有背景,率先建立了政府引導基金,并占領了市場高地。政府引導基金由地方政府、深創投、民營企業共同出資設立。目前,深創投管理的政府引導基金已經達到50只,形成了國有經濟與民營經濟共同投資、混合所有、共同發展的“國進民進”經濟增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