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遼寧省國資委推動省屬企業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不斷轉變國有經濟發展方式,增強了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重大項目相繼投產并開始顯現成效。
本鋼集團加快技術改造步伐,2300mm熱軋卷板生產線和三冷軋等一批結構調整項目陸續達產達效,形成千萬噸以上產能;
華晨集團15萬輛產能A級車項目穩步實施,與德國寶馬增資50億元二期擴建項目積極推進;
東北特鋼大連基地環保搬遷項目已有部分生產線投產;
機場集團桃仙機場老航站樓改造完成,投資75億元的T3航站樓和第二條跑道項目已經啟動;
華錦集團總投資200億元的45萬噸乙烯和500萬噸油化原料工程項目,已竣工投產;
大連重工起重研發的船用曲軸、風力發電設備等一批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重大項目的投產達效,推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提高了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重大裝備成套能力。
以遼寧成大的生物制藥、頁巖油,能源集團風力發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機場和港口的物流、交通運輸,水務和公交的公用事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在國有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切實轉變了企業發展方式。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
華晨在埃及總投資5億元、年產3萬輛中華車項目正在建設,拓展了國際市場;
沈陽機床全資收購德國希斯公司,進一步增強了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東北特鋼集團在前些年成功并購基礎上,又在省內收購了鞍山東亞精密不銹鋼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整合相關產業資源;
沈煤集團成功在黑龍江和山西收購煤礦,加強能源儲備,不斷增強自身發展能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