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產權交易市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植下,不斷發展壯大,通過“陽光操作,規范運營”,在實現資源配置,發現價格,有效防止交易過程的腐敗現象發生,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一、全省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基本情況
1、運營模式。遼寧省按照“整合資源、規范交易、創新方式、區域發展”的思路,目前已形成了“一個監管主體、兩個運營平臺、多個交易載體”的產權市場運營模式。
2、運營領域。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國有產權交易平臺,金融資產交易平臺,股權托管及交易平臺,權益性資產交易平臺,投融資服務中介平臺等“五大平臺”。
3、運營成果。遼寧省產權交易市場通過公平交易原則割斷了特定的利益輸送鏈條,通過競爭機制提升發現價格功能,通過信息化手段搭建高效的交易平臺,使各類國有產權得以保值增值順暢流轉。
截止目前,遼寧省產權交易市場累計完成產權交易宗數5133宗,交易資產總額1685.33億元。
二、全省產權交易市場業務開展情況
1、內控制度不斷健全、硬件設施逐步完善。一是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建立、健全了完善的交易細則、交易流程和監控辦法,規范了交易標準文本。建立項目風險評估、預警與監控機制。二是管控模式進一步完善。各產權交易機構實行了“四公開、一登記、兩聯審”的辦事制度。三是各交易機構逐步加大資金投入,改造市場軟硬件服務設施,完善市場服務基礎,改善辦公條件,配備了先進的信息化系統。
2、交易方式不斷創新,交易品種逐漸豐富。一是產權交易品種不斷豐富。積極推動產權交易所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登記托管業務。清產核資、咨詢策劃、資產置換、債權交易、事業單位資產處置、技術產權交易等業務也在省內產權交易機構不同程度開展;二是電子競價、網絡綜合競價方式應用效果明顯。各交易機構運用電子競價方式使國有資產交易實現不同程度增值。
3、有效配置市場資源,籌集國企改革成本。一是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積極促進產權轉讓的縱深交易,通過產權交易市場信息平臺,全省產權交易機構共吸引1100多戶各類投資者參與了遼寧省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工作;二是通過市場籌集改革成本。充分發揮產權交易市場信息集散作用,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實現國有資產增值,把競價轉讓成為籌集改革成本的一條有效途徑。
4、區域市場建設深入推進、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沈陽、大連兩個省級機構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市場的作用,牽頭、指導、推動作用突出。提出了“推進產權市場統一信息發布”、“省屬企業資產轉讓合作辦法”、“合作開展金融資產交易”等一系列具體舉措。同時與各分所在市場制度、基礎建設、項目運作、市場開發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
遼寧省產權交易機構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面臨的問題及市場發展形勢是非常嚴峻的。突出表現為:國有產權交易資源逐年萎縮,市場服務功能有待提高,市場運營系統較為封閉,進場交易政策執行力度有待增強,區域一體化程度有待加強。
三、全省產權交易市場發展設想
貫徹《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和省政府做大做強產權交易市場的戰略部署,繼續做大規模、做強功能、做寬領域、做優環境,大力拓展新市場、開發新資源,構建新機制,提升新水平,努力建設多元化、復合型,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東北區域中心市場。
一是推進遼寧產權市場一體化進程。搭建全省產權交易市場統一運作平臺。同時,以合作共贏為前提,共同構建東北產權交易市場合作體系。
二是加快完成產權交易機構轉型。為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盡快完成業務轉型、機制轉型、經營理念轉型。
三是完善產權交易監管體系建設。加強與財政、發改委、工商、監察等部門的配合。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國有產權轉讓日常監督檢查制度。
四是努力創新產權交易業務。豐富交易品種,積極拓展非國有資產交易市場,創新交易方式,探索應用權重競價、限次競價等創新競價方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