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邢臺市37家商貿流通企業的近6000名職工,開始領取職工安置費、經濟補償金及被拖欠多年的工資、集資款等企業欠賬。這是繼去(2009)年10月份該市2萬余名工業企業職工安置完成后,第二次大規模集中安置國有企業職工。包括近萬名內退人員、等退人員(未到退休年齡卻已下崗失業,等著辦理退休手續的人員)在內的2.7萬余名職工將陸續得到統一安置。
邢臺市曾有139家國有企業,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企業停產、破產,安置資金以本企業資產變現為主要來源,造成大批職工工資、養老金、醫保金拖欠,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和問題。去年年初,邢臺市將國有企業職工安置列入“十項民生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國有企業職工安置服務中心,全面接管改制、破產市屬國企職工,破解了存在多年的國有虧困企業職工安置這一全國性難題。
據安置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按照有關規定,邢臺市財政一次性解決歷史拖欠和今后需支付給職工的所有費用;服務中心不但要負責安置國有虧困企業職工工作,還要解決原企業的各種遺留問題,并為安置后的職工提供持續服務,使他們能夠繼續享受國家出臺的各項優惠政策。
據了解,邢臺市屬國有虧困企業歷年來拖欠職工的費用,被細分為工資、養老金、獨生子女費等24項,經逐一核算、市人保部門審批后,由市財政一次性償付;“4050”以上等退人員的養老保險,由市財政繳至退休年齡,正式退休前,等退人員每月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費,“4555”以上退養人員每月再增發部分醫療補助費;固定工和合同工,發放安置費或經濟補償金。職工安置方案由職代會投票通過后,經過公示、核算、審查等環節,由市財政發放實名制存款單,職工憑身份證到銀行支取。
去年7月中旬,集中安置工作正式啟動以來,除專項資金外,邢臺市財政已墊付資金2.5億元。邢臺市織襪廠、車輛廠等26家工業企業的2萬余名職工已得到妥善安置,37家商貿流通企業職工安置工作目前也接近尾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