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認真學習領會蘇州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進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決心堅持走科學發展之路,以轉型升級為重點、以結構調整為手段、以自主創新為動力,采取非常舉措、創新舉措,推動市屬國資公司實現又好又快大發展,力爭市屬國資公司資產規模三年翻一番,到2012年總量突破1500億元,利潤總額累計突破50億元?!?
一、以轉型升級為重點,全面謀求市屬國資公司新跨越。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強化工作職能,不斷完善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框架,促使國有企業不失時機抓轉型升級,全面謀求國有企業發展新跨越。一是加快制定發展規劃。當前,要在全面評估“十一五”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及發展規劃實施成效的基礎上,盡快啟動、盡早實施“十二五”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及發展規劃。二是加快實施戰略轉型。要在前期“退城進區”空間轉換和“退二進三”發展方式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市屬國資公司加快淘汰高能耗、非主業、低效益等劣勢產業,著力發展金融服務、文化旅游、高新技術等現代產業,拓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新型經濟,順利實現制造業、服務業的轉型升級。三是推動國有企業發揮獨特功能。在地方金融、供水供氣、公共交通等國計民生行業上發揮國有資本的支撐作用;在高新技術、創意產業、創業投資等引領產業上發揮國有資本的示范作用;在道路、橋梁、港口等地方基礎建設上發揮國有資本的保障作用。
二、以結構調整為手段,全面開創市屬國資公司新局面。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圍繞發展主題,突出調整重點,貫徹主導產業調整振興計劃,落實新興產業提升發展計劃,進一步優化國有資產增量投入,努力將國有資本集中到產權鏈的核心部位、產業鏈的高端部位,促使國有企業全力以赴抓調整,全面開創市屬國資公司發展新局面。一是推進資本結構調整。按照“有進有退,優進劣退;進而有為,退而有序”的總體原則,通過縮短投資鏈條、清理不良投資等方式,整合盤活存量資本;通過明確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結構等方式,增效增量資本;通過抓好資本形態與形式的調整,增強“兩改一加強”發展形態(即:實施股權多元化改革,實施公司股份制改造,加強企業上市)。二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市屬國資公司根據我市城市發展的整體規劃和市政府已經出臺的若干項產業振興計劃,緊密結合自身發展實際,主動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其中引導國發集團發展信用擔保業和信托投資業、穩健發展證券業,積極打造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擔保、創投”六位一體的集團金融平臺;引導創元投資集團實施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戰略,盡快形成傳統優勢產業與現代特色產業協調并進的發展格局;支持城投公司充分釋放國有資本,在打造“三區三城”建設和提升市民生活質量水平上進一步發揮更大的國資效應。三是推進產品結構調整。推進市屬國資公司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準確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需求,合理設置企業產品結構,不斷豐富完善產業鏈,著力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努力朝“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即加強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大市場的拓展力度,充分提高主打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
三、以自主創新為動力,全面實現市屬國資公司新突破。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著眼于增強核心競爭力,主動實施自主創新行動計劃,積極推進產業發展倍增計劃,促使國有企業堅持不懈抓創新,為市屬國資公司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一是推進機制創新。鼓勵市屬國資公司全面引進現代企業機制體制,構建以資本關系為紐帶的現代產權體系,建立健全以“三會一層”為主要架構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國有公司內部各項改革,有效激發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實現以體制創新推動發展、支持發展和服務發展。二是推進品牌創新。鼓勵國有企業抓緊創建樹立企業品牌,以品牌創新為發展基點,使市屬國有企業認識到品牌創新是企業價值體現的第一要務,全面創響蘇州地方國有經典系列品牌。當前,重點發展國發系列、創元系列、東吳系列、東方水城等蘇州地方特色品牌,把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提升到以品牌和服務為主的新階段。三是推進人才創新。牢固樹立人才立企、人才強企的戰略觀念,堅持外部引進與內部培養相結合的基本原則,實現以集聚人才、培養人才為發展手段,以創新人才為發展動力,以人盡其才為發展保證,突出抓好培養、吸引和使用三個環節,努力造就國有資產出資人代表、經營管理者、科技人才、黨務工作者和高技能人才隊伍,為企業發展夯實人才基礎,提供智力支撐。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