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省商務廳發布調研成果,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實施'走出去'戰略,對外投資項目帶動本省設備出口9000萬美元,對技術和勞務輸出起到了促進作用。
“當年出國是讓人羨慕的稀罕事,現在山西的勞務、技術、人才對外輸出已經實現了經常化,山西與世界的距離更近了。”一位“老外貿”說。1980年,山西省對外經濟技術公司對外派出技術勞務人員47名,這是山西外經工作邁出的第一步,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山西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成立,這是山西省第一家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的公司。
1997年,山西省有對外承包勞務經營權的單位增加到12家,其業務拓展到日本、韓國、新加坡、以色列、美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國外設立了12個辦事機構。2007年,山西外經企業發展到35家,已初步形成門類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外經隊伍。省商務廳還會同省財政廳向外經企業撥付合作區專項資金、外經專項資金、中部促進資金、對外承包工程保函風險金等專項基金共5000余萬元,支持企業帶資參與國際競爭,收到了良好效果。
在山西對外承建的項目中,規模最大的是中鐵十二局承建的阿爾及利亞10億美元的高速公路,上規模的還有山西潞安礦務局承建的西摩能源公司3000萬美元項目、十三冶承建的吉爾吉斯斯坦3000萬美元水泥廠項目、大同礦務局承建的1600萬歐元的土耳其煤礦豎井項目等。
山西天利實業集團代表中國在毛里求斯承建的經貿合作區,是我國在非洲建設的五大園區之一,于2006年9月獲商務部批準承建,并取得了自由港證書和執照。集團與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義烏小商品城達成合作意向,北京建工集團、伊利集團、蒙牛集團等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合作區建設,目前已有6家公司完成了在毛里求斯的公司注冊。運城制版集團投資6800萬美元,已在越南、巴西、美國建辦了22個企業。山西對外投資的重大項目帶動設備出口達9000萬美元,對技術和勞務輸出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外承包工程的領域也從勞動密集型為主的房屋建設等,擴展到高新技術密集的高速公路、鐵路、電子、冶金等領域。
山西承擔國家對外援助項目始于1971年,先后承擔了巴基斯坦鑄件廠、北也門榨油廠、盧旺達水泥廠、越南太原鋼鐵廠、埃及制藥廠等20多個國家的外援成套項目,涉及合同額約11.8億元人民幣,生產各類援外設備、零部件達20多萬套。山西先后共派出各類專家、技工等人員達2500人次,為我國與發展中國家增進友誼、加強合作做出了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