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國資委于2003年11月成立,4年多來,海南的國資監管工作進步明顯,國企改革與發展工作獲得全面突破。到2007年底,861家省屬企業,已累計完成改制關閉破產和職工安置的省屬企業為737家,改革面超過90%。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5.7%。截止目前,通過股權轉讓、項目合作開發等共吸引投資500多億元,盤活了存量資產,壯大了企業實力,提升了企業經營和管理水平。
國資監管有章可循
海南省國資委非常重視制度建設,根據以前制度建設滯后的實際,建立起了“省國資委→總公司、托管公司→中小企業”三層次管理體制、建立健全了60多項國資監管規章制度,形成了國有資產監管的法規體系、保值增值考核評價體系、經營責任體系和安全防控體系,保證了國資監管和國企改革與發展工作有章可循,穩健推進。
海南省國資委成立之初,原由各部門管理的省屬國有企業半數以上資不抵債,只有40%的企業能維持正常經營,僅有20%的企業盈利。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并開展了省屬國有企業改制關閉破產攻堅戰。為解決困難企業職工安置費用問題,海南省政府連續3年共安排企業改革專項資金5.36億元。省政府領導親自抓,省分管領導牽頭建立國有企業改制關閉破產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省國資委體改、人勞等部門聯合辦公,并成立了7個改革工作組和綜合指導組,任務層層分解、責任逐級落實,從企業實際出發,發動職工制訂安置方案,認真做好企業欠繳社保費用清算,積極穩妥地完成了困難企業大批長期待崗職工的安置,并解決了他們的社保問題。
小國資做出大文章 堅持“優質資產優先重組”的原則,以存量換增量。先后完成了電力資產、汽車項目、有線電視網絡、港口和鐵礦重組,轉讓了海口火電、大廣壩水電等項目的控股權,回收資金近20億元,成功引進了一批中央企業和知名民營企業等戰略投資者,帶動了比原有存量資產放大數倍的增量投資。利用轉讓收益再投資,組建了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洋浦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新的公司制企業,構造優質主體和融資平臺,孵化出了海南東環鐵路、洋浦保稅港區等一批新項目。以地方國有資本的引導和撬動,中央企業和省屬企業聯手寫出大文章,確保了國有資本對全省能源、交通、油氣化工、公共傳媒等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主導地位,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
職工群眾共享改革成果 海南省國資委成立以來,想方設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和解決職工再就業問題。至2007年12月底,省屬企業實現職工再就業2.18萬人,占在職職工人數的71.7%。切實解決職工安置補償、社保關系接續和離退休人員安排問題,保障了職工的基本生活。有6993名欠交社保的困難企業職工得到了總額達2.05億元的專項資金補助。海南礦業改制重組后,職工工資比上年提高了150%。
企業黨建得到加強 堅持以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為載體,廣泛開展企業黨建工作。省屬企業和中央駐瓊企業的1753個黨組織、28129名黨員受到了再教育,新設立黨組織182個,調整和理順了49家企業黨組織的領導關系,為7009名黨員找到了黨組織,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在困難和災害面得,黨組織充分發揮了戰斗堡壘的作用,廣泛動員群眾,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向災區人民奉獻愛心。在抗擊“達維”強臺風中,各企業黨組織動員捐助救災款500多萬元;在全省海防林工程建設中組織捐贈1346多萬元;在四川文川大地震中,該委系統單位和個人為災區捐款捐物總額達2300多萬元。
企業實力明顯增強 目前,海南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達623億元,企業國有資產總量為149.7億元。
2007年底,22家省國資委財務狀況重點監測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97億元,與2003年凈虧損15億元比較,實現了扭虧增盈;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比2003年提高15個百分點。
海南省雖然屬“小國資”省份,但只要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完全可以實現省委、省政府提出“下功夫做強做大一批國有大企業”的戰略決策的,在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同時,著力打造出一批本地國有大公司大集團,使之成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政府調控的主要手段、承擔社會責任的中堅力量,為改善民生、構建和諧海南做出新的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