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強三實現”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自2005年啟動的云南省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目前已基本完成省委提出的“三增強三實現”的總體目標和十大工作任務,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全?。玻玻埃磻魢屑皣锌毓善髽I資產總額386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954億元。其中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的18戶企業的資產總額2296.7億元,完成銷售收入1513.4億元,利潤總額105.8億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91.6%、1.7倍和2.2倍。全省16個州市的626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47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37億元。同時,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帶動了全省國民經濟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第二產業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3.6%,非公經濟占全?。牵模械谋戎貜模玻叮梗ヌ岣叩剑常罚常?。
云南省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個方面: 一是加快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推進省屬國有大中型企業股份制改革。截至2008年4月,省屬企業集團下屬的286戶二級企業,有243戶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實施了股份制改造,改革面為85%。通過整合重組,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的企業從2004年的39戶減少到18戶,集團層面全面完成公司制改革。通過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機場集團、云銅集團、旅游產業集團、西交集團、工投集團等集團公司實現了產權多元化,白藥集團、南天信息成為省國資委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在大型國有企業積極推行獨立董事、外部董事、總法律顧問和財務總監等制度,8戶企業選聘了13名外部董事,強化了內外監督和制約。
二是繼續實施企業重組和資源整合,大企業大集團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以“7變3”整合重組為標志,相繼重組成立了旅游產業集團、公路投資公司、物流集團、民爆集團等,云天化、云錫、煤化工等3大集團的主營業務和規模優勢更加突出,核心競爭力明顯增強。旅游產業通過整合,企業間形成了很好的產權紐帶關系,促進了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物流集團的組建為云南省搭建了很好的物流龍頭企業平臺。在上一輪國企改革探索出個舊錫模式、東源模式、云銅模式、蘭坪模式的基礎上,以“整頓資源、調整結構、培育核心企業”為主線,繼續對有色金屬、磷、鐵、橡膠等資源進行整合,使優勢資源繼續向大企業大集團集聚,支柱產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2007年,列入倍增行動的8戶省屬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21億元,利潤總額91億元。昆鋼、云銅、云天化、冶金、云錫、煤化工和建工等7戶大企業的銷售收入過百億元,其中云天化、昆鋼、云銅超200億元以上。
三是加強企業投融資平臺建設,企業資本運作能力顯著提高。2007年底,云南省完成了全省22家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置改革,云南鹽化、世博股份成功上市;云銅股份、云維股份、馳宏鋅鍺,通過定向增發注入優質資源,得到投資者認可;云南城投通過重大資產置換和定向增發,充分利用紅河光明的“殼”資源,實現了借殼上市;云錫集團控股的YTC公司在澳大利亞成功上市。2007年是云南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成效最顯著的一年,全省上市公司通過IPO、定向增發、發行可轉債等方式,累計實現融資100多億元,超過2006年之前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總額;加上引進合作伙伴引入的資金,全年共融資近300億元。云南省先后成立的省投集團、工投集團等一批省級投資公司,正逐步成為云南省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主要投融資力量。云南產權交易所成立兩年半來,累計成交國有產權項目200余宗,涉及總資產65.64億元(評估值),通過公開掛牌等手段在交易環節實現資產增值19.8%。
四是建立和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2004年省國資監管機構組建后,州市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也相繼建立,不斷加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完成了企業清產核資工作,明確了監管企業的發展規劃,監管法規、制度和經營責任體系日趨完善。國資監管體系的建立,加快了出資人的到位,國有資產運營績效明顯提升。2007年,省屬企業的所有者權益為698.7億元,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率達108%,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五是加快劣勢企業退出步伐,困難企業脫困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全省48個政策性關閉破產項目除13個退出進行改革脫困外,已全部進入破產法律程序,至此云南省政策性關閉破產工作全面完成,促進了全省國有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各地政府和企業通過債轉股、回購債權股權、盤活存量、引進戰略合作者等多種方式,積極實施困難企業改革脫困。3年來,省級僅在支付關閉破產項目方面就籌措了改革成本4.37億元;全省還采取分類組包、統一談判、折價收購、分批處置的辦法,先后完成了華融和信達“資產包”的收購工作,解除了37戶企業與擔保單位共23.06億元的債務負擔。
六是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中小企業改革成果進一步鞏固。全面推行以優化股權結構為重點的深化股份合作制企業改革工作。截止2008年6月,列入深化改革計劃的13個州市的182戶股份合作制企業,有175戶完成了改革任務,完成率達到96%。各地結合實際,對轄區內的骨干中小企業在政策、服務和資金上加大扶持力度,涌現出曲靖越鋼、大理力帆駿馬、玉林泉酒業等具有區域優勢和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促進了區域經濟的長足發展。曲靖開展領導干部下訪企業“三抓三送”(“抓掃尾、抓規范、抓配套和送政策、送溫暖、送計策”)活動,市、縣兩級財政直接投入改革資金4億多元,用于解決國企改革中自謀職業人員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促進“零就業家庭”人員就業再就業等關系企業職工的民生問題。楚雄州共投資5000余萬元,建設經濟適用住房552套、廉租房120套,較好解決了困難企業職工反映強烈的安居問題,促進了社會穩定。
七是穩步推進配套改革,企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截至2007年底,全省國有企業輔業總戶數162戶,已完成分離改制輔業單位132戶(占81.5%),安置富余人員1.74萬人。全省國有大中型企業自辦的433所中小學校,計13.14萬學生、2.46萬教職員工,一次性全部移交當地政府,成為全國第一個完成企業辦中小學校移交的省份。全省408所企業辦醫療機構已實現分離282所,占69.1%。全省企業退休人員實行各種形式的社會化管理服務率達到99.5%,其中社區管理服務率為50.1%。全省國企改革所涉及的7000多名離休干部的政治和經濟待遇基本落實到位。
八是加強企業黨組織、工會和文化建設,和諧企業格局初步形成。積極探索現代企業制度條件下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徑、新方法,通過黨內、黨外交叉任職和科學界定黨組織與其他組織機構的職權范圍和責任,把黨組織的意圖體現到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議事決策之中,較好地處理了“新三會”與“老三會”的關系。注重拓展企業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初步形成了反映時代要求、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