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三友集團吹響科技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唐山三友集團吹響科技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文章來源:河北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3-03-15
有機硅新材料實驗室里,副產物高值化利用技術攻關正在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部,剛從清華大學調研交流回來的工作人員正在探討下一步合作事宜……唐山三友集團每一處都涌動著科技創新的“春之景”,吹響了以科技支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沖鋒號。
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激活“一池水”
在三友集團,有一座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標性建筑——技術中心大樓,由于造型像晶體,象征三友所處的鹽化工領域,被人親切地稱之為“大鹽粒”。據技術中心負責人介紹,過去的一年,這里的研發人員增加了2倍之多。
去年年初,三友集團重新組建了技術中心,在過去創新管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產學研合作、實體研發、工藝設計等職能,重點加大了對前沿性、基礎性技術的研究應用力度。
組織機構的改革源于創新觀念上的巨大變革,企業能否長治久安,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
近年來,三友集團提出了“向海洋轉身、向綠色轉型、向高質量轉變”的戰略規劃,并在現有“兩堿一化”(純堿、氯堿、化纖)循環經濟產業基礎上,大步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謀劃構建了“三鏈一群”(“兩堿一化”循環經濟產業鏈、有機硅新材料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新能源新材料“雙新”戰略產業集群)產業布局。而在產業布局謀劃之初,“以科技創新為轉型發展定方向定項目、為進軍新領域作支撐作保障”的謀篇布局就已起筆。
為此,三友集團先后出臺了《研發投入“三年上、五年強”專項行動規劃》《費用化研發項目管理辦法》《科技創新考核細則》等制度性文件,以制度優化創新生態的路徑越來越清晰。
前不久,參與“單線15萬噸/年再生纖維素纖維技術裝備集成開發及產業化”研發項目小組成員王寶柱激動地說:“項目小組拿到了兩筆20萬元的獎勵,一筆是省科技獎勵資金,一筆是企業按照1∶1比例對重要貢獻人員進行的額外獎勵。”
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是三友集團讓科研人員嘗到實實在在“甜頭”的一個縮影,此外,包括建立研究員職級體系、打通研發人員成長晉升通道,推行“揭榜掛帥”、實行人員賽馬等機制,極大地激發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科技創新的土壤越來越肥沃。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創新人才引進是系列配套制度的又一“重頭戲”。聚焦引育一流創新人才,三友集團加快實施“5311”人才引進計劃,即通過簽訂協議工資、提高津貼以及發放一次性安家費等措施,確保未來五年引進優秀大學生不少于500人,2025年前引進不少于300人,其中碩博100人,“雙一流”本科100人。近期,三友集團還通過“柔性+專聘”的方式,與四川大學院士團隊建立了合作關系,人才引育的頭雁效應和集聚效應逐漸凸顯。目前,三友集團新引進化工、機械等對口專業大學生89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2人。
搭建高水平研發平臺,擴大創新“朋友圈”
高水平研發平臺建設是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載體,是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的堅實保障。
2月22日,三友集團依托特邀院士工作站,與中科海鈉就年產10萬噸電池級碳酸鈉項目簽訂合作協議,標志著三友在布局新賽道上邁出堅實一步。
作為中科院物理所科技成果轉化基地,中科海鈉公司是全球公認的鈉離子電池領域頭部企業,也是國際少數擁有鈉離子電池核心專利與技術的電池企業之一。簽約前的一年多時間里,雙方進行了充分的溝通交流,三友集團憑借自身在精細化工方面的產業優勢進行了持續的研發攻關,鈉電池用碳酸鈉各項指標實現了全面突破,符合鈉離子電池的生產要求,通過了中科海鈉試用。
“與強者為伍、與智者同行”,不斷加強與具有競爭力、引領力和攻關實力的高校、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是三友集團推進協同創新的重要思路。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產業鏈。隨著全省上下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抓緊推進項目建設,三友集團也將今年作為“項目建設年”,重點瞄準戰新產業,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項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技術層面,該項目與國家集成電路高純化學品工程中心合作,規劃電子化學品、電子特氣和第三代半導體化學品三大類38種產品,產品純度達到5N級,是真正面向國產芯片等重大國家戰略需求的創新之舉。
“借船出海”提升創新優勢,目前,三友集團通過深化與中科院、北京化工大學、以色列IDE公司等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及科技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形成了26個校企創新聯合體、創新合作聯盟。
“我們將緊盯打造創新研發、技術支撐、戰略合作‘三大平臺’,在現有‘兩站一中心’和4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的基礎上,至‘十四五’末,再爭創2家國家級實驗室、技術中心,組建化工新材料等5大研究院。”三友集團技術中心副主任介紹。
強化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
研發團隊積極推進濃海水在氯堿行業利用項目
近年來,為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瓶頸問題,我國大力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僅唐山市海水淡化規模就高達14萬噸/天。隨之產生的大量副產物濃海水怎么變廢為寶?經過十幾年如一日的技術摸索,目前,三友集團在全世界率先掌握將濃海水用于純堿生產的技術,現在又將眼光放到將濃海水用于氯堿生產上,立志成為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走進三友集團氯堿公司實驗室,操作臺上標注著不同序列號的量杯排列整齊,研發人員一個晃動手里的試管、一個認真做著實驗記錄,碳酸鈉除鈣鎂的實驗攻關正有序推進,這也是公司推進“海水淡化副產濃海水在氯堿行業的資源化利用及工程示范”項目的關鍵一步。
“目前,實驗室技術已基本成熟,預計經產業化應用后年可節約原鹽2萬噸,減少生產水消耗40萬方,年可創效1000余萬元。”談到項目的未來前景,三友集團氯堿公司研發部充滿了信心。
攻克行業關鍵技術,開發前沿高端產品
科研人員正在進行萊賽爾纖維產品提質實驗
“萊賽爾纖維被譽為‘21世紀綠色纖維’,是我們的‘拳頭’產品,整個生產過程無化學反應,廢棄物可生物降解,真正做到了全過程綠色生產。它最大的優點就是易染色不易褪色,面料下垂感好,是高檔紡織品的首選材料。”三友集團化纖公司中試車間周殿朋介紹。
圍繞做精高端產品,科研人員持續提升產品品質:“今年,我們進一步開發出了萊賽爾纖維的升級版——萊賽爾交聯纖維,用其紡織出的面料穿著更舒適、挺闊感更好,每噸價格比初代產品高3000-6000元。”
近年來,三友集團每年投入超千萬元,用于萊賽爾纖維產品升級和技術升級,不僅實現了國產萊賽爾纖維的低能耗,而且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突出“從0到1”原創導向,三友集團圍繞落實研發投入“三年上、五年強”專項行動,緊盯“六個倍增、兩個過半、兩個突破”創新目標,加大研發投入,每年實施研發項目300余項,實施一批關鍵技術攻關,研發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新技術產品,正朝著成為北方化工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闊步邁進。
布局新賽道,塑造新優勢,激活新動能。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三友集團的轉型發展迎來了更廣闊的水域,更壯闊的航程。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