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呈現四大特點
湖北宜昌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呈現四大特點

文章來源:宜昌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10-30
湖北宜昌現有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247戶,資產總額1714億元,年均實現銷售收入730多億元,利稅33.18億元,所有者權益526.8億元。目前,除20家不宜改制的投融資平臺公司和水廠、公汽公司公益性企業外,227家均已改制成混合所有制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覆蓋面達98%以上。純國有經濟比重從1998年的42.7下降到25%,非國有經濟比重由57.3%提高到75%,國有資本控制力達到1:7.84。
第一,一企一策,五種形式推進產權多元化。一是股權重組,規范運作。對上市公司按有關要求,實施國有股減持和資產重組,對有凈資產、有產品、有市場的非上市公司,其股權向投資者、經營者和管理層集中;二是聚優裂變,剝離輔助。對產品優勢明顯,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剝離輔助,與外來資本優勢重組;三是資產出讓,民有民營。對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出讓資產安置職工,實施民有民營;四是租賃經營,分期轉讓。由承租者在一定期內分期按約購買企業凈資產或剝離后的有效資產,到期將產權全部轉讓;五是屬地下放,無償劃撥。對企業法人財產實行屬地調節或適合“退二進三”的企業分別下放所在縣市區管理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企業資本構成上,“退純進股”,在經營機制上“退舊進新”,在發展規模上“退小進大”。通過大刀闊斧地改革改制,先后化解歷史債務200多億元,一批困境中的企業脫穎而出。
第二,增資擴股,在“三個結合”中增強企業實力。一是企業改制與吸引外來和民間資本相結合。在實施企業改制中做到“五個轉變”即招商引資轉向全國全方位;項目引進轉向品牌、資金、技術和人才;合作方式轉向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依托優勢轉向創造環境;合作動力轉向企業自主行為。二是企業改制與扶優壯強,促進發展結合。找大公司、搞大聯合,攻馳名品牌。優先考慮投入大、發展欲望強的同行業老大收購企業,并從政策上傾斜,資金上扶持,力促知名企業和品牌扎根落戶。三是定向增發與企業管理層持股結合。為實現股票定向增發,安琪、宜化、興發等上市公司嚴格執行證監會有關規定,千方百計創造定向增發條件。既以多種方式吸引外界投資者,又鼓勵支持企業經營管理者通過增資擴股參與持股,與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激發和調動其積極性。近4年來,宜昌先后有5家企業實施定向增發和增資擴股,累計募集資金45.2億元。
第三,推進資本證券化,著力放大國有資本效應。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最佳形式是資本證券化。通過多年的發展,宜昌已有湖北宜化、安琪酵母等6家上市公司,總股本27億股,市值233億元,資產總額700多億元,年均實現營業收入近400億元,在推進宜昌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
在推進資本證券化中,一是出臺鼓勵支持企業上市的優惠政策,以多形式支持企業加快企業上市進程;二是穩步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和引進戰略投資者。2011年宜昌交運成為全省道路運輸第一家上市公司,結束宜昌11年無新增上市公司的歷史;三是發行債券融資,推進市政建設工程。城投公司先后發行兩期債券,融資20多億元。目前國有資本證券化率已達到30%以上。
第四、走出去發展,低成本擴張實現效益倍增。實施國企走出去戰略,是宜昌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大手筆。宜化集團、安琪集團先后在全國20多個省市收購重組40多家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據統計,近5年來累計投入資本金23.7億元,現已擁有185.9 億元總資產,年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每年參與分紅2億多元,年新增稅收近1.4億元,具有擴張、轉移、反哺等多種效應和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