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國資委掛職駐村幫扶干部助山村農民脫貧致富
蘭州國資委掛職駐村幫扶干部助山村農民脫貧致富

文章來源:蘭州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12-09
沈濤:住在山溝里的“第一書記”
北山的冬天,已是寒風徹骨、滴水成冰的時節。每天清晨,在榆中縣韋家營村的小尾寒羊養殖場里,村民飼養員韋如頻、韋有序從晨曦微露就開始了一天馬不停蹄的忙碌,他們精心準備飼料、打掃羊圈、仔細檢查每一只羊的情況。近幾個月以來,他們每天都吃住在養殖場里,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羊圈里100多只“寶貝疙瘩”。雖然很辛苦,但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再沒有比照顧好這群蘭州國資委送來的“致富羊”更重要的事情。
韋家營村,一個地處榆中北山腹地的偏僻山村,土地貧瘠,常年干旱,交通閉塞,條件艱苦。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村民600余人早已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艱難度日的生活。然而,忽如一夜春風來,隨著“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開展,曾經一潭死水的村莊掀起了前無未有的發展熱潮。按照統一安排部署,蘭州國資委成了該村的雙聯幫扶對口單位。發展養殖業和中藥材種植,就是蘭州國資委為韋家營村致富開出的“藥方”。
而沈濤,就是蘭州國資委長期掛職在韋家營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第一書記”。
2014年元旦剛過,沈濤就告別剛剛出生一個月的孩子和正需要照顧的妻子,主動報名擔任了駐村干部——韋家營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每周一的清晨,在城鄉公交車上顛簸近兩個小時來到村上,沈濤一直要忙到禮拜五下午,很多時候連周末也不能回到嬌妻幼兒的身邊。簡陋的條件,城鄉的隔閡,朋友的疏離,親人的埋怨,這一切都沒有阻擋這名年青人為鄉親們做一點事的決心。無論白天黑夜,在村里人眼中,沈濤總是隨叫隨到,跑項目、要資金、解決問題、任勞任怨。
村民韋如俊是養羊大戶,擴大規模辦個自己的養殖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愿。但由于種種原因都未能如愿。沈濤與結對幫扶干部幫著他想辦法跑手續,多方協調,終于在8月19日,韋如俊籌資建設的榆中縣韋營鄉韋家營村上溝社瑞豐苑肉羊養殖專業合作社成功掛牌營業,現在已養羊超過百只。
貧困山村出一個大學生不易,而供一個大學生更難,為此,沈濤主動幫助村民積極協調助學貸款,開展捐資助學活動,使幫扶村的每一名大學生不因貧輟學。一個個令人動容的幫扶故事口口相傳,也讓彼此的心真正貼到了一起。
在記者的采訪中,村主任韋貴雄對沈濤的評價之語很樸實,但卻很有力量。“人家一個城里人,本來和我們這里沒有一點關系,能做成這樣真的不簡單。不管什么時候,村里只要有事,他肯定到場。確實付出了很多。他確實是個好干部。”
面對村民的信任和鄉親們的贊譽,沈濤卻始終很清醒。“我是帶著全委所有人的希望來這里駐村的,幫助全村發展是我的責任。在這里待久了,我對村里真的有感情。只要大家都能致富把日子過好,我個人苦點累點沒關系。”的確,沈濤的付出,是他對于聯扶這項工作的認真和執著,而他的背后,更反映出蘭州國資委對于雙聯工作的重視。
2013年,蘭州國資委選擇在韋家營村部分有養殖經驗農戶中開展試點個體舍飼養羊項目,然而,在一年的實踐中,這種散養的“輸血”模式卻不盡如人意。2014年,蘭州國資委主動調整思路,升級了幫扶模式,將幫扶款集中起來用在“刀刃”上。堅持從扶持發展集體經濟入手,變個體散養為規模化養殖,著手建設現代化的養殖基地。2014年7月,經過多方努力,蘭州國資委籌資75萬元建立的養殖基地迎來了首批“致富羊”。基地由村委會委托專業養殖合作社統一管理運營,全體村民人均入股享受分紅。養殖場產生利潤,也用合同形式明確村集體留存、養殖場自身發展、村民分紅比例,一方面基地得發展,同時群眾見實惠,兩全其美。這個做法得到了群眾的普遍贊譽。
正是看到了各項聯扶措施逐漸產生的效益,群眾對駐村干部的感情越來越深,沈濤在村里的工作也越來越好做了。記者在村里采訪時,老老少少見到沈濤,都會主動和他打招呼,有時還停下來話話家常。“您家孩子在蘭州上大學,學費是貸款的,生活費什么的沒什么問題吧?”,“大爺,您家這個廁所修在路邊不好看呀,過年時您兒子回來了讓他改改唄”,“今年的甘草價格還行吧?您家收入多少?”一句句家常話里,透出的是沈濤對村情的了解和在這個村子里傾注的大量心血。
慢慢的,這個編外干部對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有了一種特殊的情感。韋家營小學是一所只有7名孩子的小學校。就連這里的孩子們,也都熟悉了這個和藹可親的沈濤叔叔。沈濤駐村期間,這里的很多孩子都是他一個一個幫著送回家的。“我家離學校很遠,要走一個多小時。有時候我放學晚了,沈叔叔還把我送回家。”韋家營小學學生韋小明告訴記者。今年“六一”前夕,經過精心籌備,沈濤還組織了5戶市國資委機關干部領著自己的孩子,帶著禮物來到這所小學校進行聯歡,讓韋家營小學這些從來沒有走出大山的孩子們度過了一個別樣的節日。
在沈濤看來,這近一年來到韋家營掛職所遇到的難事兒,早已超出了當初自己所能想象到的各種困難。家里孩子沒人管,全靠丈人家幫襯,妻子盡管有怨言,但她卻仍然默默支持著丈夫的工作;一周五天甚至更多的時間撲在山溝里,交通不便、信息不暢通,就連幫村民到縣城辦個事兒都得近兩個小時……對于過慣了城市生活的沈濤來說,初期有不適應,甚至聽到孩子的哭聲還打退堂鼓。但這一切與自己身上擔負的職責相比,都顯得那么渺小。因為他知道自己來這里是要做什么的。
“我是帶著全委所有人的希望來這里駐村的”,采訪中,沈濤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話。而正是這句話背后所透露的歷程,見證了這個“第一書記”的盡職盡責和做好扶貧攻堅以及“雙聯”工作的信心和決心。他們的力量,單個看雖然弱小,但匯聚起來,卻是推動蘭州市扶貧攻堅與“雙聯”工作的強大動力,尤其是他們的奉獻精神,更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