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國資委大力加強監管企業人才隊伍建設
貴州省國資委大力加強監管企業人才隊伍建設

文章來源:貴州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6-03-04
“十二五”期間,貴州省國資委根據監管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和需要,不斷健全完善人才工作制度機制,大力實施優秀企業家培養工程、“四個一”人才工程、高層次創新科技人才工程、高技能人才開發工程,監管企業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企業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截至2015年底,省國資委監管的21戶生產性企業共有各類人才近10萬人,其中,黨政管理2464人,經營管理23611人,專業技術9225人,專業技能53759人。
科學規劃抓指導。制定印發《監管企業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工作指導意見》、《關于加強監管企業人才培養引進加快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統籌推進企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實施“五個一批”人才發展計劃,選好配強一支出資人代表人才隊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隊伍,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技能人才隊伍。結合全省“十三五”人才工作規劃和企業“十三五”發展戰略規劃,指導企業修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確定人才發展目標和重點措施,力爭到2020年出資人代表人才隊伍、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隊伍、經營管理人才隊伍能夠滿足企業改革發展需要,具有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占員工總數比重達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重達到34%。開展人才工作調研,摸清“十二五”人才工作完成、企業急需特殊人才需求、企業創新人才培養等情況,為上級部門制定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人才工作有關政策提供依據。
加大培訓提能力。抓好監管企業領導人員教育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的貫徹落實,分層分級分類別開展企業人才培訓。抽調人員參加省委組織部舉辦的各類培訓,舉辦規范董事會建設、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投融資與兼并重組、資本運作與財務管理等國內外培訓班20余期,1000多名企業中高管理人員參訓。組織企業參加各類專業人才培訓活動,與省人社廳聯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訓計劃,著力培養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人才,提升技能人才隊伍整體水平。指導監管企業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和互聯網優勢,創辦各類職業學院(技校)、網絡學院、人才基地。如開磷集團創辦貴陽職院化工學院,五年累計為企業輸送800名中初級技能人才,同時與知名培訓IT企業時代光華合作創辦開磷網絡大學,每年點擊率達30多萬次,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教育的覆蓋面和時效性。
改進方式重培養。堅持以盤活現有人才資源為根本,通過學歷提升、輪崗鍛煉、選派掛職、建設平臺等方式,不斷改進人才培養方式和途徑,促進人才隊伍結構優化。指導監管企業建立職務、技術雙通道,為人才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多平臺。發揮“人才基地”在人才培養集聚方面的作用,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產學研合作項目,打造一批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研發平臺。截至目前,監管企業共有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工程研究中心19個,重點實驗室3個,院士工作站5個,省級技術中心1人,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82個,重大產學研合作項目283個。如甕福集團自2003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來,先后有13名博士進出站,研發領域涉及磷化工行業關鍵性、前瞻性和共性技術。貴繩集團依托公司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省級金屬制品人才基地、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省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等平臺,促進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
拓寬渠道促引進。組織監管企業開展“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需求調查”、“貴州引才項目調查”、“貴州省人才引進優惠政策收集”等調研,及時了解企業用人引才需求。組織開展高校招聘、網上招聘等常規人才招聘活動,參加歷屆全省人才博覽會,組織部分企業參加中組部“海創周”人才招聘會,會同省委組織部等部門在北京、上海、廣州開展“貴州省急需特殊人才招聘”活動,開展“省管國有企業急需特殊人才引進”。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采取契約化管理方式柔性引進和使用人才,推動人才作用得到更好發揮。省農信社從選聘到貴州農村任職的高校畢業生、“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學生及西部志愿者中,定向引進服務滿1年且服務期考核合格的人員433名,不僅解決部分長期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且進一步優化部分基層行社邊遠鄉鎮網點的人員結構。
做好服務重激勵。指導企業落實好引進人才政策,建立領導人員聯系專家和高層次人才結對子、談心談話等制度,對引進的人才除提供必要的工作、學習等條件外,切實解決引進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積極營造愛才、重才的良好氛圍。建立企業管理人才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機制,落實技術專家資格認證、首席專家聘任、專業技術帶頭人評聘等制度,推進協議工資制、技術入股、期權股權等多種形式的分配制度,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活力。組織企業做好各類人才推薦選拔工作,開展國家“百千萬”人才、省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兩院院士”、省核心專家、省管專家、省青年科技獎、高技能人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等選派和申報工作,進一步提升各類人才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