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監管企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脫困發展
貴州監管企業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推動脫困發展

文章來源:貴州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6-03-14
面對產品需求大幅下降、供給能力持續過剩、企業效益普遍下降的嚴峻形勢,貴州省國資委監管的開磷集團、首鋼貴鋼、水礦集團等生產性企業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更加堅定的信心和決心,有力有序化解過剩產能。
堅決嚴控新增產能。各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設定新增產能的“天花板”,既遵循市場規律,又“跳起來摘桃子”。水礦集團堅持“有保有壓”抓項目,對投入大、建設周期長、條件尚不具備的項目堅決停緩建,對資金需求不大、已具備條件、快形成能力的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盡早實現投入與產出的轉換。遵鈦集團根據目前市場發展需要,在參照國外海綿鈦產能規模的基礎上,確定25000噸海綿鈦的產能規模,不再新增產能。首鋼水鋼按照“止血保鏈保生存,改革創新謀發展”的思路,實施減法改革,嚴控資金管控與資本運作,扭轉依靠“外部輸血”的高負債經營模式,產能規模從原500萬噸壓產到350萬噸的經濟生產規模。
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各企業從自身實際出發,把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方面不達標的企業作為重點淘汰對象,扎實抓好關停退出。水礦集團通過兼并重組已經關閉紅旗煤礦、頂拉煤礦2處礦井,核定產能44萬噸/年,下一步,擬退出盛遠煤礦、中嶺煤礦二井、馬場煤礦、大壩田煤礦、那羅寨煤礦三井5個礦井,能力355萬噸/年。盤江資本成立煤礦兼并重組工作小組,對公司煤礦及周邊小煤礦進行兼并重組,對地質災害嚴重、煤質煤種差、開采方式落后、成本高、安全保障低、長期虧損且扭虧無望的礦井實施退出和轉型,從源頭遏制虧損勢頭,提高產業集中度及煤炭開采利用效率。目前,已關閉2處產能75萬噸/年、停產停建6處煤礦產能630萬噸/年,正在實施整合、關閉1處產能115萬噸/年的煤礦。六枝工礦對現有八對礦井按照“關四留四”原則進行處理,擬關閉化處、玉舍、馬臨3對資源條件差、災害嚴重、扭虧無望的生產礦井和竹林1對停產礦井,去產能240萬噸/年;保留比德1對資源條件好、具備發展潛力的生產礦井和新華、化樂、聚鑫3對在建礦井,保留產能420萬噸/年。首鋼貴鋼在實施城市鋼廠搬遷過程中,淘汰能耗高、工藝落后的650半連軋機組產能18萬噸,淘汰50型無縫鋼管機組產能2萬噸,暫緩30萬噸電爐15萬噸產能的搬遷,有效實現減量、環保搬遷。
大力優化存量產能。各企業把推動轉型升級作為優化存量產能的重要抓手,集中精力調整產品結構,加快向高端、智能、綠色轉型轉產。開磷集團針對基礎性產品和傳統產品比重較大的實際,以市場為導向加快緩釋肥、水溶肥、液體肥、微量元素肥等高端新型肥料的研發步伐,布局新型肥料業務發展。水礦集團要求新礦區一律配套洗煤廠,老礦區要完成原有冶煉精煤洗煤廠技改并安裝動力煤洗選系統,做到高灰高硫煤一律經過入洗后再流入市場。針對當前產能過剩、產品市場需求不旺的實際情況,貴繩集團專門成立5個產品項目工作小組,以公司主管或分管領導或主要產品負責同志牽頭,從各單位抽調專業對口工程技術人員,有針對性開展新產品開發工作,在港機用繩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遵鈦集團將2016年確定為“產品提升年”,以提升小粒度海綿鈦產量比例為重點打造“精品生產線”,努力實現從大眾化產品向高端化產品邁進。首鋼貴鋼按照“分塊管理、分業施策”的思路,將原來唯一的鋼鐵板塊劃分為“鋼業、非鋼業、園區開發”三大板塊,實施“多條腿”走路發展戰略。
開拓產能利用空間。各企業堅持深挖潛力提質增效,采用營銷新模式,開拓市場新空間,對外轉移一批產能。保利久聯狠抓銷售工作,修訂完善《民爆產品銷售激勵方案》,強化激勵考核,激發銷售隊伍活力,提升主要區域市場占有率。遵鈦集團以軍工和航空航天需求為突破口,調整市場結構,培育核心市場主體。貴繩集團根據市場變化情況,加大對港機用、電鏟用、船舶用等鋼絲繩生產保障力度,推動形成產品結構和需求結構相匹配的生產關系。甕福集團依托與中儲糧合作形成的糧食收儲網絡優勢,以專業合作社平臺為支撐,實施肥農結合戰略,穩定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開磷集團借助“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利用已開發的國內外市場,促進實體經濟在更高更廣平臺上配置要素,提升集團公司實體經濟的國際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