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煤電一體化效益凸顯
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煤電一體化效益凸顯

文章來源:陜西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05-23
有人說,煤企有“三怕”——怕煤賣不掉、怕煤價格低、怕煤運不走。同樣,火電企業也有“三怕”——怕沒有煤燒、怕煤價高、怕煤運不進廠。煤與電,就像一對孿生兄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牽制”。然而,原本相互博弈的雙方,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多元互補發展,積極實施“煤電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下,變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一家人。
在質疑聲中 優先布局
應該說,陜煤化集團經過幾年的發展,在煤炭開發和煤化工兩大主業上已經初具規模,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陜煤化集團希望培育出自己新的支柱產業,進一步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之一就是電力產業。
常言道,下棋看三步,謀事早三年。早在幾年前,煤價高位運行,煤企利潤屢創新高,火電企業全面虧損的時候,陜煤化集團就開始有意識地布局電力板塊。很多人對此并不理解,質疑的聲音也不少。
盡管困難重重,但陜煤化集團發展電力產業仍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充分利用自有煤炭資源、金融及區位優勢,依托集團大物流體系,電力產業得以在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
經過幾年的精心布局,陜煤化集團先后在省內及周邊地區與大唐、華電、國電等合作,通過獨資、控股、均股、參股等形式獲取優良電力資產,有針對性地重組收購在建電廠和在役電廠。
截至2013年底,陜煤化集團已經重組收購了大唐石門發電公司、大唐運城發電公司、大唐略陽發電公司、大唐洛陽熱電廠、華電石門發電公司、華電襄陽發電公司、長安益陽發電公司等13個電力項目,分布在陜西、河南、湖南、湖北、山西。
2013年,陜煤化集團電力板塊權益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火電業務累計投資23億元,電力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控股電廠同比減虧10億元,實現了總體盈利,火電業務綜合投資收益率達30.4%,同時還穩定了1500萬噸煤炭銷售市場,電產業在低成本并購中快速形成。
在寒冬之時 收獲碩果
在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的形勢下,企業電力板塊逐步發力,漸漸到了收獲的季節。2013年,陜煤化集團電力板塊實現利潤2.45億元,較2012年增盈11.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收購后的長安益陽發電公司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去年該公司全年累計完成發電量71.85億千瓦時,采購煤炭338萬噸,實現利潤2.7億元,樹立了陜煤化集團電力板塊的標桿。
據了解,長安益陽發電公司總裝機容量占湖南省火力裝機容量的10.6%,是湖南省第三大火力發電企業。可喜的是,該公司自融入陜煤化集團這個“大家庭”以來,積極與兄弟單位合作,提高產業融合度,不僅使自身有了穩定可靠的煤源,而且使上游煤礦有了長期穩定的市場。在當前煤電市場波動加大的情況下,對陜煤化集團全局發展起到了很好的風險對沖作用。
在機遇面前 先人一步
目前,陜煤化集團正與大唐集團進行合作,雙方共投資約76億元,建設大唐三門峽發電公司三期項目規模為2×100萬千瓦燃煤超超臨界發電機組。該項目投產以后每年可確保300萬噸的煤炭銷量。陜煤化集團還與華電集團合作,投資建設湖南華電常德發電公司超超臨界燃煤機組,該項目2012年7月成功取得“路條”,預計2014年12月竣工投產。
同時,陜煤化集團加強企地合作,根據當地政府煤炭儲備基地的中長期規劃,加強在煤炭及煤電關聯產業上實現強強聯合,建設煤電一體化的沿江沿港工業園區。如與湖北省襄陽市合作,開發建設了余家湖港區,2×100萬千瓦電站及2×35萬千瓦的熱電聯產項目,每年可以確保380萬噸的煤炭銷量。
在積極進軍燃煤發電領域的同時,陜煤化集團還大力發展煤矸石電廠和瓦斯發電項目,進一步延伸了煤炭產業鏈條,提升了煤炭資源附加值。
根據規劃,到2017年,陜煤化集團著力實現在役及在建電廠總規模突破4000萬千瓦,權益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發電量830億千瓦時,消化集團內部煤炭3000萬噸以上,營業收入力爭達到3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