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煤古書院礦機電安裝分公司轉型首發創效500萬
山西晉煤古書院礦機電安裝分公司轉型首發創效500萬

文章來源:山西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05-07
“晟泰公司機電安裝分公司”與“古書院礦機電安裝工區”,是同一支隊伍的兩塊牌子。2013年,在保持原有生產任務不變的情況下,他們額外創效500萬。這多出來的500萬,是老礦轉型的艱難和有益探索,是古礦人思想轉型的主動與創新,是礦井轉型之路的實踐與延伸。
礦工眼中現“商機”
近年來,山西省進行了大規模的煤炭資源整合,使煤炭資源管理和開采趨于規范,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強化安全管理,整合礦井的基建和復工,就需要專業的團隊。古書院礦有56年的開采歷史,擁有豐富的生產經驗和安全管理經驗,是一支高品質的優秀團隊。供需結合,這就是礦工眼中的“商機”。
發現商機不只是眼光的敏銳,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轉型”。古書院礦是個老礦,目前面臨資源枯竭,能否成功轉型,是企業生產發展的前提和關鍵。只有依托現有的資源優勢,拓展新路子,才有可能“造血”成功,實現新生。
就這樣,經過古礦黨政反復研究后,2013年1月,“晟泰公司機電安裝分公司”成立,這是在古書院礦機電安裝工區老班底上豎起了一塊新牌子,對外承接基建和生產礦井的機電設備安裝項目,也就是說,他們要在保證完成自身生產任務的同時,還要走出去“攬活”。一份工資,兩個身份,兩攤子大小事務,哪一邊也不能掉以輕心,既是區長又是總經理的張滿勝沒有猶豫。
“武將”也要干“文臣”的活兒
該公司接到的第一個項目是位于晉廟鋪鎮的一個小型基建礦井,條件不好。“越是條件不好就越是顯示我們的專業能力和真本事的時候,但干活還好說,就是拿筆桿子的事叫人頭疼。”張滿勝說。
平時干慣了體力活兒的“武將”們暫時放下了想要盡快施工的念頭,開始下現場調研、撰寫施工措施、準備投標方案、研究中標辦法……因為從沒接觸過此類工作,他們需要花費比常人更多的時間,方案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他們都要反復推敲,加班加點已成了家常便。在一遍一遍的修改后,在一字一句的斟酌中,他們完成了第一套方案,接下了第一趟“活兒”。
赴外作業的條件遠不如內部作業,為了能夠盡早完成工作,工人們常常身兼數職,不僅要搬運、安裝設備,還需要額外增加檢修設備的輔助服務。井下工作面條件惡劣,井上生活環境也很艱苦,礦井附近沒有澡堂、沒有餐廳、沒有宿舍,工人們上井后得坐幾個小時的車才能找到洗澡、吃飯的地方,有時候十幾個人還得擠在一個小房子里打通鋪……
“萬里長征第一步”
張滿勝把安裝公司定位于“服務行業”,他說:“走出去就是要提供優質安全的服務,這也是我們贏得回頭客的關鍵。” 2013年,機電安裝分公司共承接大小6個礦井的井下綜采面安裝、回收工程,實現毛利潤500萬元。
500萬,這個簡單的數字背后不僅是安裝分公司為礦區帶來的額外經濟效益,更透露出他們不等不靠主動“找米下鍋”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張滿勝形容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雖然充滿艱難,但他們已經在路上。
古書院礦是晉煤集團開發建設最早的礦井,50多年前,是他們第一個在一窮二白的荒山野嶺中豎起了建設發展的大旗,50多年后,又是他們率先舉起了轉型發展的旗幟。為了闖出新路,古書院礦立足地處市區的區位優勢,著眼衰老礦井的產業轉型及人員轉移,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提出“南店北廠”發展戰略,確立了老礦產業地下轉地上、采掘轉非煤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煤機制造、商飲服務、機電設備安裝、洗選加工、運輸、LED等新產業,在嘗試與探索中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