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港集團運用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實施境外融資
上海上港集團運用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實施境外融資

文章來源:上海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4-04-16
上港集團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港口股份制集團,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已連續4年保持世界第一。上港集團也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區)內的經營實體企業,集團母公司和主要生產單位、投資公司均在自貿區內注冊和經營,注冊資本共計432.3億元。2013年,上港集團在自貿區內實現營業收入212.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99.8億元,上繳稅費36.7億元。
上港集團將自貿區建設與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把對接落實自貿區制度創新作為一項重點突破的工作任務,積極探索、先行先試、主動作為,通過自貿區跨境人民幣相關政策,將融資市場由原先的境內人民幣市場擴展到境外,充分利用上海、新加坡、香港三地市場資源,有效控制了融資成本,同時,也有利于上港集團放眼全球金融市場、提升海外知名度、推動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深入實施。
在自貿區成立之前,由于無外債額度,集團的融資方式主要采用境內發行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公司債等直接融資方式。2013年,集團有息負債余額為187.4億元,直接融資(短融、中票、公司債)占85%,間接融資占15%(其中:短融30億元,中票47.6億元,公司債80億元,銀行借款14.9億元,委托貸款14.9億元),年綜合融資成本4.71%,其中當年新增債務成本4.25%。目前,由于境內資金面不寬裕,融資成本較高,給集團的經營帶來了較大壓力;同時,集團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正致力于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對于境外融資又提出了新的需求。
2014年,上港集團以自貿區金融制度創新為依托,在央行政策的支持下,成功開展了第一筆跨境人民幣借款業務,取得了境外融資的歷史性突破。3月21日,集團在與多家境內外銀行進行洽談后,最終取得了5家銀行67億元境外人民幣借款,期限一年,綜合資金成本不超過5%(其中,中國銀行46億元,上海銀行5億元,匯豐銀行5億元,工商銀行6億元,交通銀行5億元)。其中,首筆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的16億元已到位,并已完成人民銀行和外管局的報備手續。通過跨境人民幣借款,上港集團不僅有效拓寬了融資渠道,控制了融資成本,將有利于集團進一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同時,有助于提高集團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力,為推進國際化戰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隨著自貿區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上港集團將在優化境內融資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境外人民幣借款業務,積極研究境外公司債發行等事宜,充分發揮香港海外融資平臺作用;同時,建議包括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和外幣借款在內的自貿區金融制度能夠更加創新,融資品種能夠更加多元化,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為企業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推進國際化戰略提供更多支持;此外,建議統籌考慮自貿區的金融制度創新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進一步支持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相關主體企業發揮自身資源和業務優勢,將金融元素與傳統業態有機結合,大力發展融資租賃、跨境人民幣支付等創新業務,從而加快推動創新業務在自貿區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