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有色集團五洲礦業一工藝替代項目獲成功年可節資390萬元
陜西有色集團五洲礦業一工藝替代項目獲成功年可節資390萬元

文章來源:陜西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3-10-28
2013年以來,面對有色金屬市場持續低迷的不利局面,陜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干部職工振奮精神,不等不靠,著力做好提質增效和技術創新工作,在工藝技改上大膽嘗試,大膽創新。日前,該公司采用碳酸鈣原礦石替代白灰新工藝在反復改進中獲得成功,效果明顯,每日可節約材料款1.1萬元以上,年可節約資金390萬元左右。
年初,五洲礦業公司即確定了“堅定信心、振奮精神,下定決心、勒緊褲帶,過一、兩年苦日子,實現擺困脫貧目標,使企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之路”的方針,公司提出以降本增效工作的革命性突破來促進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的工作思路。三季度,公司多次召開“諸葛亮會議”,對生產工藝和大宗材料消耗情況進行梳理和分析,針對白灰供應的緊張局面,確定首先在白灰中和工藝上尋找突破口。經過研究分析,企業技術人員采用當地豐富的碳酸鈣原礦石作原料,進行替代白灰工藝試驗。最初他們采用將破碎后的碳酸鈣礦漿加入白灰乳制備槽中中和尾礦,效果較差。隨后,公司領導和技術人員調整思路,用碳酸鈣礦石中和上清液,將碳酸鈣礦漿加入浸出槽,上清液中的強酸與碳酸鈣化學反應劇烈,中和速度快、效果較好,而且上清液清亮度明顯好于白灰中和。
據了解,此項工藝改造前,五洲礦業選礦廠原來每日消耗白灰130噸左右,平均灰價為每噸240元。現在每天使用100噸碳酸鈣礦石后(40元/噸),白灰消耗量僅為每日60噸。兩者差價比較,每天可節約材料款1.1萬元以上,年可節約資金390萬元左右。此項工藝改造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緩解了白灰供應緊張的局面,突破了供應商供應白灰過程中的“卡脖子”現象。
同時,五洲礦業公司還在選礦廠開展了碳銨替代液氨沉釩、浸出中添加助浸劑、浸出進漿管道改造、破碎工藝改造、三號球磨機擴產改造、萃取槽技改和高純五氧化二釩試驗等技改革新活動,有力地促進了企業降本增效,也增強了廣大職工共度難關的信心,積聚起發展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