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華誼集團:節能減排驅動轉型升級
上海華誼集團:節能減排驅動轉型升級

文章來源:上海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3-05-20
節能減排、結構調整、創新突破、轉型發展,是近年來華誼集團改革創新實踐的“關鍵詞”和“主抓手”。面對城市布局不斷調整、安全環保更趨嚴厲、市場競爭逐步加劇等一系列挑戰,華誼集團堅持以綠色化工為追求,走出了一條節能減排助推轉型升級的跨越軌跡。因為節能減排實績突出,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華誼集團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
自覺推進節能減排
歷史的沿革和傳承,形成了華誼集團以基礎化工原料生產為主導的產業格局。“十一五”以來,轉型升級就一直是集團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黨政領導班子認識到:想要在上海立足生存,必須做到節能減排、安全環保,除此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經過集團上下廣泛討論,集團確立了“與生態環境相容,與上海產業發展導向相符,與所在地區經濟發展相聯,與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相稱”的發展原則。
為增強員工的節能減排意識,集團緊扣宣傳教育這一重要環節。從最初的政策解讀,到形勢任務宣傳;從節能減排與企業長期發展的關聯度及重要性分析,到生存意識、危機意識教育;從“綠色化工,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愿景激勵,到節能減排自覺性和緊迫性的激發,企業和員工的責任感逐步增強,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使命意識逐步轉化為自覺行動。
“十一五”以來,集團節能減排、結構調整投入超過41億元,環保投入30億元,其產生的效應是產值能耗同比下降29.7%,折合標煤130萬噸。經過環境綜合整治,集團減排廢水36.3%,減排二氧化硫75.8%,節能減排總量占上海市總量的3.6%。
主動淘汰落后產能
對于傳統產業而言,節能減排勢必要“傷筋動骨”,而華誼集團卻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主動加壓,敢于作為。2006年以來,集團先后關閉淘汰了焦爐、合成氨、燒堿等60余套高能耗裝置,主動從高污染、低附加值領域退出。由此,集團減少綜合能耗超過130萬噸標煤,涉足子行業從31個收縮到22個,企業數從786戶降到目前的200多戶。
在上海化工區,集團以氯堿公司華勝工廠為龍頭,深化氯氣資源的綜合利用。每年集團有超過50萬噸的氯氣供應給下游的巴斯夫、聯恒、拜耳等企業,從而減少了能源消耗和排放。不僅如此,這些公司的尾氣氯化氫還可再次返回華勝廠,用作二氯乙烷的生產。
除了對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產業和產品實施大力度調整外,集團還面向全國敞開胸懷,充分運用集團的技術、品牌、管理和人才優勢,與有資源、有市場的地區聯動發展,大力推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置和產品的產業化。近年來,集團已在江蘇、安徽、重慶、內蒙古、山東、新疆等地投資建設了20多家工廠和大型生產基地。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作為實體經濟、化工制造的集團型企業,搶占創新制高點是華誼集團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集團堅持將高端發展、循環發展、一體化發展作為轉型的“跳板”,圍繞煤基多聯產、綠色輪胎、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現代服務業等五大核心業務,推進產業鏈升級。2012年,集團實現產值460.4億元,其中五大核心業務占90%以上。
近3年來,集團投入23.5億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高端升級。在煤基多聯產領域,集團位于安徽華誼生態產業園的煤基多聯產一期60萬噸甲醇、50萬噸醋酸、30萬噸醋酸乙酯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實現規模化運營。在綠色輪胎領域,自主研發的FE輪胎通過了美國環保署認證,成為進入綠色輪胎領域的“先行者”。安徽回力年產1500萬條高性能乘用胎一期項目建成投產,打破了國際品牌一統國內乘用胎市場的局面。在精細化工領域,自主開發出整套丙烯酸產業化技術、高吸水性樹脂(SAP)工藝技術,目前2萬噸/年SAP產業化項目已開工運行。在新材料領域,集團與杜邦合作的6000噸/年四氟丙烯一期項目已投產,二期項目正加快建設。
主動節能減排,大力轉型升級,使華誼集團初步實現從單一的上海制造基地,轉向全國多個生產基地,“走出去”戰略由構想變為現實;從單項產品生產,轉向產業鏈兩端,使產品鏈實現“補缺聯線”;從單個企業調整,轉向“一體化、區域化”整合,使調整凸現“一體化”增值;從單純制造業,轉向制造和生產服務業多元化發展,構筑企業優勢資源集中、核心業務產業鏈集聚、集團一體化集約發展的可喜局面。
在積極履行國企社會責任的同時,華誼集團正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打造“中國的巴斯夫”、“中國的杜邦”,朝著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化工企業集團的目標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