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兗礦集團加強安全管理實現安全生產最長周期
山東兗礦集團加強安全管理實現安全生產最長周期

文章來源:山東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2-12-06
一直以來,山東兗礦集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安全監管總局一系列安全工作部署,始終把安全生產擺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先于一切、影響一切“四個一切”重要位置,大力實施以深化理念引導、制度規范、科技支撐、素質提升、機制保障“五個體系”為核心,以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風險預控管理模式為手段,以推動高危行業逐步向安全行業轉變為目標的安全管理“511工程”,創新“三為六預”安全文化管理,著力構建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有力推動了集團公司又好又快發展。截至11月28日,累計實現安全生產2345天,安全產煤3.3億噸,到今年年底力爭實現第6個安全年。
一是強化理念領先凝聚共識,持續提升安全發展能力。兗礦集團現已形成以煤炭生產、銷售及煤化工、電解鋁及機電成套裝備制造、金融投資為“三大主業”,擁有山東、貴州、陜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新疆、澳大利亞、加拿大“七個基地”的發展格局。今年1—10月份,煤炭產量完成6138萬噸,同比增長18.24%,外部產量3012萬噸,占到了總產量的近一半。針對產業跨度大、區域分布廣、高危行業集中、安全管理難度加大的實際,我們站在講政治、講大局和對職工負責的高度,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注重理念提升,強化共識培育,樹牢“科學發展首先要安全發展,關注民生首先要保障職工生命”和“安全形勢時刻都嚴峻、安全頭腦時刻要清醒、安全任務時刻都艱巨、安全工作時刻都第一”的思想境界,系統推進安全管理,做到所有任務首先確保安全工作,所有投入首先保證安全投入,所有責任首先落實安全責任。
二是突出超前預控強基固本,持續提升安全工作管控能力。著力實施安全風險預控管理,把制度落實貫穿于安全管理全方位、全過程,完善165項安全預控管理制度,修訂58項技術標準規范和126個煤礦工種技術操作規程,編制258項崗位標準化操作標準。嚴格落實領導干部安全責任制、部門業務保安責任制和崗位安全責任制,實現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管控有力;建立開工作業前跟班區隊長、安監員、班組長聯合評估的“三位一體”安全評估制度和職工作業操作前腦想、眼看、手指、口述的“手指口述”安全確認制度,做到全面評估、實時防范、嚴格監管;推進質量標準化和“雙基”建設,加強區隊班組管理,確保制度健全、管理規范、動態達標。
三是堅持科技興安技術支撐,持續提升安全工作保障能力。堅持“重裝備、高可靠性、自動化、用人少”方向,提高生產技術及裝備水平,礦井采掘機械化達到97.3%,厚煤層礦井采掘機械化達到100%。落實安全投入保障機制,安全費用提取標準由噸煤8元提升到噸煤25元。圍繞煤層自然發火、瓦斯、煤塵、沖擊地壓等重大災害防治,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綜采放頂煤技術,攻克含硫化鐵結核及硬夾矸薄煤層綜合機械化開采難題,研發應用采煤工作面超前支護液壓支架,推廣應用煤巷掘錨一體化聯合機組配套技術和巖巷掘進機械化作業線,實現安全高效生產。積極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實施安全供電智能化、提升運輸數控化、膠帶運輸集控化、安全生產監測監控自動化改造,建成行業一流的安全生產監測監控和生產調度指揮系統,井下主要膠帶機、水泵房、變電所實現遠程監控和無人值守。積極推進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建設,探索出以采掘臨時避難硐室為主體、采區永久硐室和中間過渡站相結合的全硐室緊急避險系統建設模式。
四是創新“三為六預”安全預控文化,持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實踐證明,安全可以抓好,事故能夠避免,關鍵在超前預防。我們確立“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預控原則,系統完善了“以人為本、安全為天、預防為主”、“預教、預測、預想、預報、預警、預控”的“三為六預”安全預控文化,超前把握苗頭性問題的發展趨勢和后果預兆,把問題當成事故分析,把隱患當成事故對待,把苗頭當成事故處理,做到人人、事事、處處全覆蓋預控,推進安全管理由制度約束向情感尊重、人本和諧的更高層次轉變。創新安全培訓模式,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嚴格新工人安全培訓和資格準入,區隊班組逐級培訓上崗,做到理論知識不掌握、現場表述不準確、實踐操作不達標不上崗。
五是實施嚴格的安全績效考核機制,持續提升安全工作落實力。完善領導干部安全述職和績效考核機制,實行“聯職、聯責、聯薪”,做到分級管理、分工負責、量化考核。推行全員安全風險抵押,嚴格執行領導干部效益年薪和評先樹優安全“一票否決”。強化安監部門與業務部門聯動機制,實施不定時間、不定路線、不定地點“三不定”安全檢查,做到查處問題、指導規范與改進工作有機結合。堅持從嚴追究、公開警示、事前問責,制定《安全生產行政問責辦法》,對重大安全問題實施特別問責措施,對各類安全違規行為和突出問題,一律按“四不放過”原則剖析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