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宜昌國資委 發布時間:2012-06-20
編者按:
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轉型發展,是當今國企發展的主旋律,怎樣優化,如何轉型?并一朝一夕之功,宜昌市物資集團從行政機關到企業,從單純的倉儲物資經營到到現代物流和旅游并舉,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和跨越。其膽識和艱辛足以引起人們深思,今重磅推出來自宜昌市物資集團的報告《轉型發展謀跨越》旨在給眾多企業以啟迪。
“倉儲物流壯大一塊、旅游開發成長一塊、傳統產業復興一塊”。伴隨轉型發展、跨越發展的穩步推進,宜昌物資集團500多名員工,正在向黨的十八大準備沉甸甸的厚禮——用“三大板塊”勾勒企業發展的宏偉藍圖:
——發展旅游產業,在短短的3年中,依托自身優勢成功收購和開發了青龍峽、車溪等旅游景點。
——壯大物流產業,在規范倉儲營運的同時,積極參與三峽物流園中心項目建設,形成輻射“一線、兩點和三區”的區域性網絡。其中,三峽鑫物汽車城強勢輻射渝東鄂西。
——復興傳統產業,致力變廢為寶,金屬回收、民用爆破不斷向專、精、特、新方面發展。其中“城市礦產”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將填補省內市場空白。
——通過資產整合和改革改制,盤活存量資產過億元,企業從多年虧損中脫穎而出,經濟效益穩步攀升。
轉體: “泥飯碗”闖蕩大市場
宜昌市物資集團的最早前身是政府部門——宜昌市物資局,在計劃經濟時期,端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大鍋飯”,指標上級下達,緊俏物資上級撥給,躺在“安樂椅”上衣食無憂。至1996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宜昌市物資局結束了政府部門角色的歷史,轉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宜昌市物資總公司。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加之諸多主客觀因素制約,轉體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至2000年,企業負債已高達2.7億元,資產負債率達到112%,且包袱沉重,所屬26家企業半數停產歇業,近2000名職工處境艱難,離退休人員待遇無法保障。
危難之際,市委通過公開招考,將時任地方鄉黨委書記的鄧樂之調任市物資總公司總經理,企業改革發展的重任交給了新的掌舵人。
如何擺脫困境,端起“泥飯碗”去闖蕩大市場,如何引導員工從行政思維轉向企業思維。市物資公司一班人一致認為:只有改革才有出路,維持現狀是一條死路,長痛不如短痛,必須冒風險,割“毒瘤”,下猛藥,清除體制機制障礙。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他們看準時機,以多種形式實施改革改制。對所屬26家企業分門別類進行“活血化瘀”。即視企業具體情況,實施股份制改造、整體轉民和清算破產。在企業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籌措資金6000多萬元,用于安置職工,困境中使2000多名員工實現“軟著陸”。
邁出改革第一步是可喜的,他們象小孩走路一樣,步履逐步穩健。為尋求轉體后興辦實體的突破,他們立足自身優勢,興建舊車交易市場,并以報廢車輛回收、拆解為主導,變廢為寶,縫中掘金,在短短的幾年中,舊車市場交易量從幾百輛增加到5000多輛,年交易額近3億元,并從回收報廢車輛中獲取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繼之,充分利用國家賦予行業的政策,實施民用爆破器材經營,并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方略搶占宜昌乃至俞東鄂西的市場制高點,以其安全、規范、優質被相關部門賦予獨家經營權限,從而走出一條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道路。
三步活棋定興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由行政機關轉為企業實體的宜昌市物資總公司,端起“泥飯碗”闖蕩大市場,一步一個個腳印地走出困境,闖出一片新天地。
轉制:“小舢板”鑄造大巨輪
改革無止境,潛力大無邊。轉眼到了2008年,不斷發展壯大的市物資總公司,已敏銳感到:過去改革雖然帶來企業變化,取得一些成績和經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住了腳跟,但大多是經營手段、管理方式和利益格局的調整,實質性突破不大,尤其是產權不清、機制不活、思想僵化、企業發展內動力不足等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2010年12月,隨著物資總公司改革、脫困和調整的到位,“一班人”拓寬思路,進一步圍繞深化改革做文章,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通過政府轉讓產權,員工轉變身份,企業轉換機制,將企業員工由2000多名精減到200多名,繼之組建了宜昌市物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國有控股,經營管理層和員工參股,——拉開企業快速發展的序幕。在短短的幾年中形成擁有資產5億元,員工500多名的企業集團。集團所屬9家子公司不斷向大物流、大旅游競發,不斷涉足物資配送、裝卸倉儲服務、報廢汽車回收及拆解、民用爆破器材銷售、二手車交易、廢舊金屬物資回收、旅游景區開發經營管理和物業租賃經營管理等行業。
“船小好調頭”不適應市場經濟,只有鑄造萬噸巨輪才能抵御市場風浪。隨著宜昌市物資集團的組建,不但挖掘了企業和職工的內在潛力,而且減輕了企業包袱,企業從多年的虧損中脫穎而出。
轉型:“三大板塊”孕育大產業
優化配置促轉型,科學發展爭跨越。這是十二五時期宜昌市物資集團提出的思路和目標。為了這一目標的實現,他們走出傳統思維和觀念束縛,向著大物流、大旅游挺進。
一是旅游開發成長一塊。為走出企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拓寬經營范圍和渠道,他們把目光放得更高更遠,立足宜昌區域特色和三峽旅游這一核心品牌,著力填補城區周邊旅游空白地帶,邁出跨行業經營關鍵一步。2009年,在周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投資3000萬元收購、開發青龍峽旅游景點,獲得原青龍峽旅游公司全部股權和資產,并打造出山青水碧,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優美景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命名為“全國自然水域漂流之都——青龍峽站”。
初涉旅游旗開得勝,使他們更進一步堅定加快旅游事業發展的信心。2009年12月,針對宜昌國家4A級景區——車溪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宜昌物資集團又融資數萬元,成功收購車溪風景區全部股權,實現旅游開發的低成本擴張。為規范旅游景區運行,他們派出精兵強將進駐景區,在全面加強旅游景區管理的同時,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景區7.5公里道路拓寬黑化、323省道過街門樓建設、景區內外民居改造、生態停車場建設及景區內所有景觀景點維修保養、維護、建設和土家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打造,使一度陷入旅游低谷的車溪景區繁華、興旺起來,當年就接待游客3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000萬元,增幅達30%以上。并先后榮獲“中國國際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景區”、湖北省“十佳景區”、宜昌市“十優景區”。
二是倉儲物流壯大一塊。有了旅游板塊對企業發展的支撐,他們并沒有放棄自身的絕對優勢——倉儲、物流板塊。為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區域、資源和行業優勢,他們在鞏固發展原有倉儲基地的基礎上,在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了建筑面積17000平方米的物資商城,盤活存量資產6000余萬元,年增收入數百萬元。通過“筑巢引鳳”,企業先后引進資金5000多萬元,引來10多家知名企業入駐。
為適應新形勢,滿足新需求,促進新跨越,近年來,市物資集團又努力進軍現代物流產業。一方面,努力打造汽車交易市場,2010年,市物資集團,高起點規劃、高規格設計,投資1億元興建了占地120多畝,總建筑面積4.2萬平米的三峽鑫物汽車城,以獨特的區位優勢、現代超前設計、科學管理模式和專業特性獨領宜昌汽車交易市場,并于2011年10月正式投入營運,預期可年實現機動車年交易2萬輛以上,交易額20億元以上,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利稅1億元以上。至目前,經營已輻射常德、岳陽、恩施及渝東鄂西。
另一方面, 立足服務特大型城市發展需求,努力構筑現代物流中心。早在2009年他們就勾勒了宜昌東站物流中心的宏偉藍圖。項目選址于宜昌城區東部伍家崗區,北靠318國道,南臨宜萬鐵路宜昌東站,東臨花溪路可與長江黃金水道聯接,西臨宜漢高速公路可與高速公路網聯接。項目依托集團公司現有土地和征地共1000畝,計劃總投資20億元,總建筑面積80萬㎡。主要建設宜昌鋼鐵交易所、宜昌公鐵聯運基地、宜昌商業配送基地及有關配套設施,以電子商務和信息技術為依托,融合供應鏈系統管理與配送理念,全面整合鋼材現貨、期貨、遠程交易,構建現代物流設施和業務流程,打造面向三峽地區的區域性鋼鐵貿易產業鏈和商業配送中心,并帶動加工制造、金融及相關服務行業的發展,形成三峽現代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撐。為推進項目實施,他們引進戰略投資者——湖北宜昌交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施市場資源有效整合,分步實施,滾動開發。東站物流中心全面竣工后,物資呑吐量約300萬噸,其中鋼材120萬噸,商業百貨及其它物資約180萬噸。預期年增銷售額200億元,平均利稅2億元,投資收益率可達12%以上。
三是傳統產業復興一塊。為優化資源配置,致力變廢為寶,推進金屬回收、廢物利用向專、精、特、新方面發展,他們立足于報廢車輛拆解、廢舊金屬回收經營等基礎優勢,搶抓國家扶持環保、節能項目政策機遇,努力爭取和推進“城市礦產”資源循環利用項目實施。目前,隨著宜昌市被確定為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城市,該項目已被商務部門列為政策支持的重點骨干項目,并已取得國家政策的明確支持,國家發改委已審批中央預算內投資1000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回收拆解廢舊機動車50000輛,資源化利用廢舊機電設備、廢舊金屬30萬噸,廢舊塑料5000噸,循環再造生產塑木型材8000噸,成為三峽區域及周邊地區“城市礦產”資源再利用龍頭企業,形成符合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布局科學合理、設施先進、功能配套、管理科學的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實現城市礦產資源回收利用的產業化,并逐步向周邊區域輻射發展。項目投入營運后,預計年產值近20億元,稅收近1億元,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風雨十六載,發展譜華章。面對豐碩成果,以董事長鄧樂之為首的一班人,卻并沒有表現出過多的喜悅和陶醉。鄧樂之說:物資集團才走出困境,步入發展快車道,下一步將主動融入打造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圍繞服務宜昌特大城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發展和打造世界水電旅游名城,致力向“大物流、大旅游”挺進,把企業建成以資本營運為紐帶,以現代商貿物流、旅游服務及傳統經營為載體的知名大型企業集團。至“十二五”末,全面實現“1532”戰略目標。即資產總額10億元,銷售收入5億元,實現利潤3000萬元,稅收2000萬元,勇當渝東鄂西融物流、旅游為一體的龍頭企業!